返回第0043章 军工人才(第2/3页)  大明由我而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光启依靠着他在明朝科技爱好者中的巨大威信收拢了一堆科技人才。比说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李之藻的学生张焘,民间学者焦勖和御史毕懋康都是制造火器的人才。

    目前兵工厂正在制造的还是已经过世的火器制造家赵士祯留下来的鲁密铳,毕竟鲁密铳作为一把火绳枪来说确实质量过硬、威力巨大、使用方便。

    御史毕懋康提出要改良火枪,要把火枪用火绳点火的装置,改进为用燧石发火装置,从而克服了用火绳点火怕风雨的弱点。燧发枪是在发火装置上安置了一块燧石,发射时,由射手扣动扳机,安装于扳机上的龙头下击,同燧石摩擦生火,火星落入药室中,使火药燃烧,产生气体推力,将弹丸射出。

    这种枪的特点有二:一是不怕风雨,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也能发射;二是不用像火绳枪那样事先点燃火绳,只要在使用时连续扣动扳机,摩击燧石,便可连续发射,因而简化了发射手续,提高了射速,是单兵枪发火装置的一大改进。

    毕懋康已经画出了图纸,具体的制造还要看实践结果。朱由校前世受到的现代教育,面对这些还未曾进入工业时代的冶炼业还是有一些用处的。

    朱由校要求兵工厂要先统一度量衡,另外要研究整装弹药。以前火炮发射的弹丸是与发射火药分开装运与装填的。以后要把弹丸与发射火药整装在一起,这样能简化发射手续、缩短发射过程、提高射速。另外就是要让工匠们能够互相配合,实行流水线配装提高效率。

    暂时朱由校只能想这么多,但就是这几个点子就让徐光启惊艳了好久。朱由校也很激动有这么多的科技人才可以为己所用,这是因为明朝正处于一个西方科技开始引进东方的时代。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正好是明朝西学东渐的时期,其主要标志就是以耶稣会为代表的教会向世界各国派出传教士,在传教布道的同时,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科学文化。

    万历年间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伴随着天主教教义,带来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个时期的大明官民思想比较开放,提供了一个宽容的接受环境。这样的中国大环境有点让传教士感觉到如鱼得水,虽然教徒的数量并不理想,但层次质量很高。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这样的士人成为入教受洗的中国教徒中官位最高者,也是学术成就最显著者,号称天主教在华三柱石。

    杨廷筠和李之藻都是徐光启已经推荐给皇帝的臣子。杨廷筠懂拉丁文,但是当朱由校听说他是东林党人,又没有像徐光启那样的科技知识,而且年龄也太大了。朱由校就放弃了重用他的想法。

    倒是李之藻这个人极擅长数学,对地方税收弊政也有一番研究。

    过了几天,皇帝召见了李之藻和王徴。

    穿越者的数学水平还是不错的,他问了李之藻一些计算的数学问题。

    李之藻回应皇帝,现在大明的研究算学的学者一般都研究珠算,普遍学习数学家程大位写的《算法统宗》。而李之藻研究的就不仅仅是珠算,他还研究西方的笔算。李之藻和利玛窦一起编写的《同文算指》叙述了比例(包括正比、反比和复比)、比例分配、盈芜、一次方程组、数列(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开平方、开立方、开高次方、带从开平方等算法。

    这些数学方法皇帝一点也不陌生,他与李之藻相谈甚欢,引得这位数学名家的不停赞叹。李之藻的思想与皇帝不谋而合,就是把明朝的财政收入统一管理。朱元璋设计的大明税收系统过于复杂,还很死板,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量。

    就因为财政不统一,给大明官僚寻租的空间也变大了。皇帝需要一个数学水平高的官员管理国库收入与支出,朱由校决定任命李之藻为户部尚书。

    王徴则是一个擅长制造机械的举人,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