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三章 手心手背都是肉(第2/3页)  重生之198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时国内唯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

    记者、策划人出身的张树新很快让瀛海威获得了惊人的知名度。也迅速地穿上了领跑衫,跑在了还显得稀稀拉拉的中国互联网长跑队伍的最前头。

    在这个尚未成形的市场中,张树新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启蒙者的角色。瀛海威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北京魏公村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教馆,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瀛海威网络,免费学习网络知识。

    瀛海威还开发出了一套全中文多媒体网络系统,以低廉的价格为中国普通老百姓打开了一扇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门。

    96年9月,国家经贸委属下的中国兴发集团决定投资瀛海威,总股本扩充为8000万股,大股东兴发集团与北京信托投资公司占60%,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为600万股。

    张树新的天树公司与姜作贤的卧云公司的股价溢增,无形资产1360万元加其它股权,比例下调为26%,股值2120万元,张树新俨然成为身价上千万的新生代女富豪。

    人们在谈论金钱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羞羞答答,谁拥有更多的金钱,成了一个最值得炫耀的事情。百万富翁正以每分钟一个的速度在诞生。

    与此同时,公司员工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了100余人,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每天都在连篇累牍地宣传瀛海威和它的“书写中国isp传奇”的理想。

    1997年1月,瀛海威与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微软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春节,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公司上下群情振奋。3个月内,上海、广州等8个中心城市的分站开设,其线上用户收入达到110万元。

    公司在相关地方报纸上买了12个专版广告,宣布在未来3年内投资总额将达到5个亿,节点建设超过60个,所有的版面上都以一句充满激情的口号为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张树新是国内第一个提出“百姓网”概念的人。正是这个概念的出现让互联网走下“专业的神坛”而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的工具。

    “为炒作新闻热点而炒作,不考虑市场规律,这是瀛海威做好多事情的一贯作风。一个项目提出来,没人认真研究市场,做市场预测,不去探究其市场推广的可能性。”

    ......

    98年,是一个属于搜索、门户和免费登录的年代。在这一浪潮中,全能型的、收费的瀛海威已从第一梯队中悄然地消失,退出了主流的行列。这时的中国网络产业处在一个启蒙的年代,有着所有启蒙年代的共同的特征:概念创造奇迹,模式决定一切,进入门槛低下,竞争无序而激烈。

    正如有人所言,“互联网是一个没有经验、甚至也不需要经验的地方,靠能力、创造力和运气就可以”。

    这时只要是互联网企业,都会获得资金的青睐;只要是名称中带有“.”的股票,都会遭到投资者的疯抢。

    98年底的国内网络业界一派火热:刚刚被评为全球数字英雄50人之一的张朝阳把搜狐的域名正式改为“sohu”。王志东与华渊网的一笔号称50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笔墨未干,在北京失意落魄的马云决定回杭州城郊的一间民房去捣鼓他的阿里巴巴btob网站。

    上海的大街上第一次出现了网站广告,一大群刚出炉的mba们登上了回国创业的飞机,每天至少有100个以上的新网站冒将出来,早起的人们开始为“门户为王”还是“内容为王”而争论不休......

    98年6月,由于持续亏损,张树新被迫辞职。

    在国内企业界似乎有一个宿命般的怪现象:20年以来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中,充当领跑者的企业无一不在中途出局。

    再过一年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