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八章 势(续)(第4/5页)  乱世栋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皇权的根本在于军权,所以,皇太子一般不挂帅出征,是因为军权容不得皇太子提前去拿。”

    “新君即位,坐不稳江山,无非是军权旁落,新君要么指挥不动带兵勋贵,要么军权被权臣夺了。”

    “国朝以群相取代独相,以八座尚书替代尚书令,这分摊相权、避免录尚书事之人架空皇帝的办法,其实也可以用在军权上。”

    赵孟娘愈发听不懂:“莫非打仗也得几个主帅开会投票定策略?”

    “是,也不是。”李旿越说越兴奋,他有一肚子想法憋着,却不敢找人倾诉,如今母亲侧耳倾听,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

    “前线军队主将须得临机决断,才能打胜仗,决策的人多了反倒误事,也不能事事请示后方。”“但是,运筹帷幄,可以来个集体决策!”

    “以当前的行军制来说,行军编制因事而设,事毕取消,无论是行军都督,还是行军总督,都要有行军府,设佐官,处理各类军务。”

    “那么,在此基础上,加大参谋的权责,以参谋部这一机构,取代行军都督府、总督府的职能....”

    这机构和原本的行军府有何区别?

    赵孟娘不明白,但听明白儿子的意思。

    以发兵平周为例,李旿觉得,可以让皇太子挂帅,但是,实际军务,由行军参谋部负责。

    无论是后勤输送、与民政官署的协调、兵马调度、作战计划拟定和修改,以及对战略的调整、占领区的秩序恢复及重建等等,都由参谋部负责。

    参谋们负责给出方案,由皇太子选定。

    若打了大胜仗,挂名的皇太子,可以获得威望,但这样的威望其实是建立在参谋们厉害的基础上,皇太子的功劳,是“领导有功”。

    参谋人选,是皇帝指定,但待选的人,由相应制度来定。

    “战事结束,任参谋之人各回本职,或者凭借功劳晋升,一时半会,不容易成为太子党羽。”

    所以,一次战役,不会让皇太子有提前染指军权的可能,不会对皇帝形成威胁。

    但打了胜仗,皇太子的战绩和威望却有了,毕竟“率军平周”嘛。

    如果打了败仗,责任主要由参谋部来担,皇太子声望受损,但也不会损失太大。

    赵孟娘听着听着,还是不懂:“这么做,和如今的行军府有何区别?不也是有功主帅拿,有责任佐官来扛?”

    李旿摇摇头:“不一样,参谋的任职资格,限定具备军校相应专业的学习经历,以及顺利毕业,如此一来,就不一样了。”

    “接受军校教育的各级军官,根据制度内的规则,获得进入各行军参谋部的资格,由此积累军功,晋级。”

    “而行军都督、总督,不能把自己的僚佐,引为行军参谋,所以,那些基层军官,不需要特别阿附权贵,就能在体制内有上升途径。”

    “一如科举,庶族子弟不需要靠阿附权贵,靠考试,就能入仕当官,他们对于这一制度和皇帝的忠诚,自然要比士族官员强。”

    李旿越说越激动,他越来越佩服父亲的“制度建设”,所以自己的主意,也源自于“制度建设”。

    “皇太子挂帅,但用参谋部负责实际军务,威望皇太子拿,却无法借此拉拢党羽,父亲的势,兄长的势,都有了。”

    “建立在军校专业教育体制上的参谋制,就是父亲的心血,也是父亲的儿子,用这个无法夺位的儿子来掣肘皇太子,不好么?”

    “各个小制度,汇成大制度,形成‘势’,获得大量庶族子弟的拥护,那么,李家的‘势’就成了,而这样的势,也能实现父子传承,因为既得利益群体会求稳。”

    “若是换个家族,对于久无出头之地的庶族阶层而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