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大炼钢铁的历史根源(第3/4页)  红色商人降临194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有聘请一位外国人进行技术指导。当时在远东的西方精英和优秀技术者都集中在中国捞世界,到日本的只是些等外品——甚至说明了就是半吊子都算不上的骗子居多,不过就当时日本的条件聘不到是很正常的,日本武士们只好组织传统的职人、铸物师、大工、陶工、石工,土法上马。根据这书上登载的示意图,建设熔铁反射炉,然后根据书中的说明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炉,熔化生铁,铸造大炮。

    土法上马违背科学规律大跃进大炼钢铁必然失败。萨摩藩的第一号反射炉,试运行时,炉内的耐火砖不耐高温而脱落,并且基础不牢,炉体逐渐倾斜,最后只有解体。水户藩建设的反射炉上的烟囱被台风吹倒。实事求是的说,日本人对于能严谨做到的长度宽度之类,也是做得一丝不苟——但是工业化生产不是照猫画虎这样的事啊,差一点都不行啊,武士们对反射炉这样巨大建筑所必要的基础和强度的知识一无所知,只按照书本上的示意图施工的结果。

    更加困难的是反射炉运行后,熔铁的注入,大炮的制造。《铁汞全书》的翻译者杉谷雍介留下了宝贵的初期运行记录,后被人编辑出版,名为《反射炉的由来》。这本书记载了16次试运行记录,全部失败。

    第一次填铁900kg,只有大约一半融化,铁水向注口流动时变成糊状,阻塞了注口,最后只有30kg的铁水流到铸型,试验失败。

    失败的原因显而易见是炉温不够。于是尝试各种办法提高炉温。终于在5个月后,第五次试运行时,成功用核铸法铸造出了第一门大炮。所谓的核铸法,是在炮膛的位置放一中子,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炮膛。虽然依然只有一半溶解,可以想象当时杉谷雍介成功的喜悦。但随后的大炮试验,装火药700钱,大炮炸裂!

    荷兰人的书上说核铸法造的大炮强度低,应该用实铸法。所谓的实铸法则是铸造出一个实心的圆柱体,然后用钻刀开孔,形成炮膛。荷兰人的书上记载了钻床的示意图,佐贺藩调集大工土法上马制造钻床,水车驱动。终于在第3年3个月的时候,第12次试验记录了土钻床的工作过程:开始一昼夜能进刀一尺多,但水车经常出故障,修理耗费了大量时间,最后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才完成大炮开孔。试射时,铁弹重1800钱,火药1000钱,大炮破裂!

    《反射炉的由来》记载了3年7个月时间的16次运行的记录。这期间,虽然每次铸件的质量都有少许改善,但没有一次大炮试射成功。总共核铸3门,实铸8门,共11门全部破裂,此外还有穿孔一门,断头一门,还有4门没有加工。

    累累失败的记录,杉谷雍介冷静的观察,观察生铁的熔解情况,注口熔铁的颜色,破裂断口灰色的浓淡,调查汽炮的状况。与书中的记载比对,查找原因,寻找办法,改进工艺……。虽然从日本大炼钢铁本身来说,是失败了没错,也确实是劳民伤财——但是毕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人员——当然严谨的说法只是土专家,经过不断失败,1852年,佐贺藩终于制成了能用于实战的铁炮,到明治维新止,大约制造了200门大炮,竟然还制造了有膛线的大炮。

    现在的日本经济技术史学家们看到这些记述,对先人所呈现出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

    当然笔者说这些,不是否定大炼钢铁浪费资源,片面强调精神,不重视科学等等错误.

    但是要明确一点,不是说干劲本身错了,而是没有正确的使用干劲,成功等于努力加正确的方法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

    而我党用指挥战争的办法在人力资源作用很大的治理水患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工业生产的特点认识不足也是不可避免的…….

    “白羽说的没错,知识分子,技术员可都是宝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