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杨树间。
李巡总扭过头,低声吩咐几句心腹兵巡们,只道:“可都记住了,十月间豆船一来,都按我说的办。”心腹奇道:“那不是老大的干爹么,为何还要——”
李巡总应声打断,“关你小子屁事儿!”
且说苏妙真在钞关上玩了整整一天,直到月上三竿起更才回,着实是耳目饱欢。又因她许久没如此肆意闲逛,回了官署就觉疲累交加,也没等顾长清上床,便兀自沉沉睡了。
又过了小半月,某日顾长清回来,只说十月中旬又有一天假,可以再带苏妙真出门,甚至能去钞关前衙和放关栅楼及过往商船上去,见识见识这收税放关的流程常序。苏妙真哪能拒绝,但口中仍是再三推辞了几句,直到见顾长清就要改口,方谢着应了下来。
于是十月十四日,苏妙真换了一身暗绿棉交领袄,素青棉裙,打扮地朴朴素素,便随顾长清往那前衙去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番。
这浒墅关的前衙大得出奇。顾长清说,是数十年前有某位主事扩建过一回:前衙仪门内有会计房,银库和兵巡房,以供关役办公居住。仪门外则建了船料房,顾长清在此处逗留许久,苏妙真无事可干,便把梁头则例认认真真地看过,默默记下。
还是顾长清走来,笑说要考她最简单的梁头征税,苏妙真才回过神,卖弄地把这梁头则例背过一遍:
“七尺对应的是:平料两钱银子,补料翻一倍是四钱;加平料三钱银子,加补料再翻一倍,就是六钱——其实你就是全考完我,我也会呀,到底梁头每多一尺,对应的平料补料四种就都加半钱银子,只要记住了七尺的基准,其他的很好推的——”
“不错,难怪岳父岳母都说你在账本上有天分……”顾长清笑着把她再三夸奖。
苏妙真最爱人说好话,当即就翘着尾巴喜道:“那是自然,我虽不会作诗画画,可也是有一技之长的,可不是我吹,这算账理数上还没几个……”说着,她忽地醒过神来,记起“苗真”可不也通会查账看数,赶忙转开道,“其实也就是粗粗会些,比寻常女子强了一丢丢……”一面说,一面小心觑着顾长清,却见他面色如常,完全没注意到她的失言。便松口气,虽顾长清出了船料房。
顾长清指着码头前的一栅楼对她说:“这就是放关楼,兵巡督检从此处上船查货,若船商的各种文书齐全无误,等两次开关,就可通过关门,或北上或南下。北上的多是绸缎丝品……”便侃侃而谈起来。
苏妙真凝神听着,见他句句扼要精准,竟是对着关务熟的不能再熟,不由大为佩服:这一路走来,她瞧着这关上的巡役、钞户、丈量等人,都本本分分地各司其职,与先前李大娘说的横行霸道截然不同。难怪两岸商户居民都对他甚是感激。
顾长清上任不足两月,就能将这钞关上的乱象整治的七七八八,固然是因他出身大族,寻常人不敢小觑他,可更也是因他本人秉公办事,又勤学肯干。
苏妙真立在放关栅楼的露台上,忽地冷风一吹,打了个喷嚏,还没抽帕子,正与关役议事的顾长清走上前来,自然而然替她挡风,登时,那河上吹来的冷意便消散许多。
苏妙真暗暗在心中道谢,隔着木槛,又往那码头运河里看去。只见得运河里拦着沉若千斤的铁链,码头前泊了不下百艘的货船,一时间井然有序。本日当值的船书也立在栅槛处,和顾长清与她隔开五步,高声喊道:“船户杨平安何在?”
那离露台最近的一艘商船舱内,便走出一白发老者,从驳板颤巍巍走至露台。一身灰布衣裳,满身补丁,连连作揖道,“小的见过大人——小的乃杨平安,船载蚕豆,梁头一丈八尺,缴纳税银七十八两三钱……”又赔笑道,“小的这是薄本生意,还望大人多多照管……”
当值船书不耐烦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