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回包拯结缘应天府,董氏著作《浣溪沙》(第2/3页)  包公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应天府已久,必然各方面懂得打点,故今委弟多加照应。

    董浩看完书信罢,随言及应天书院尚有几日方才开学授课,再则书院离府上仅数步之遥,便令包拯权且居于府上,亦便宜照应。包拯应诺,随遣下人唤上包拯书僮一道去打理房间。这时董夫人又派丫鬟前来传话,告知酒菜已置备停当,随引包拯前往拜见过董夫人,便一并入席,为包拯接风洗尘。

    且说董浩现年五十岁上下,生得健朗伟岸,乃是一官宦家庭。当年,其祖父董希顔于洛阳投奔赵匡胤,跟随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由普通平民不断受到提拔重用,累升至宁州刺史,随成为一世家望族。董浩亦曾出任鄂州武昌令,后因感叹官场败坏,只因真宗向来好大喜功,至天书事件后更胜一拙;再则看透朝廷上下阿谀奉承之风盛行,故而又感叹为官无意,随弃官从商于今。

    董浩与夫人育有一子一女,子长名董燏,字晨辉,今已成家受命于外。现仅小女留于足下,此女取名董妙贞,生于真宗咸平四年,小包拯两岁,现今二十四岁。董小姐自幼勤于读书识字,有很高的文化才学和礼教修养。因而董浩夫妇将之视着掌上明珠,不肯轻易许人,故今依旧待字闺中,未曾婚配。

    因应天书院尚未开学授课,包拯便权且于董府闲住几日。又因董小姐性格爽朗,为人雍容大雅,听闻府上从庐州合肥来一位包黑公子,乃是伯父的得意门生,随径直的走出房来看。见得包拯身长七尺,魁吾挺拔,眉宇间生得一弯新月,面目亦确实黑得好看,当面就笑逐颜开。包拯见董小姐生得端庄秀丽,雍容大方,且性情爽朗,亦甚是可人。董浩夫妇已识得包拯不仅为人至诚厚道,且品学兼备,确实是一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故而并无责怪,任凭二人交往之。随过几日,包拯将往应天书院就学读书,董小姐亦定然出房相送。包拯又岂是愿意至此分离,任凭吩咐,每日下学,务必返回董府居住。

    应天书院乃设立于闹市之中,周边商贾云集,沿街叫卖声不断,店铺间各式商品琳琅满目,一派繁华景象。况且距离董府仅半里之遥,往来自是便利,因又眷念于董府上下殷勤款待,故此,包拯自是甘心寄居董府。再则,包拯向来禀性峭直,处世谨慎,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亦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以至于应天书院中唯与汾州介休学子文彦博相善。故每当下学便径直回至董府,或独自于屋中潜心攻读,或游于亭园楼阁间随董小姐攀谈讨论,生活过得反倒惬意。

    董浩夫妇见二人在一起情投意合,亲密融洽,随探明得二人意向,并联系得令仪夫妇,可商榷二人亲事。令仪夫妇闻知董小姐性情爽朗,为人雍容大雅,且颇具礼仪修养,又乃董先生胞弟府上千金,自是满心欢喜,随赶紧委以媒人,聘请三书六礼,无一亏缺。待到包拯学业完成,随董浩夫妇携小女与包拯同赴庐州合肥,为二人择定良辰吉日,永结秦晋之好。缔此良缘,亲朋好友,邻里宗亲亦无不到府祝贺一番。

    婚后,董氏知公婆年迈,处事已力不从心,随主动承担起府上事务,亦好让夫君安心研究学问。且小夫妻俩感情甚笃,时有促膝攀谈,形影不离。又亏得董氏颇有才学,常于讨论中提出不少见地,更让包拯受益匪浅,令仪夫妇闻知无不欢心。邻里乡亲亦赞许不已。

    光阴荏苒,转眼便是两三载,正值仁宗天圣五年新春,朝廷将再度开科取士。一日,雪园中方见梅花初绽,包拯与妻又闲来无事于亭榭间谈论诗词。因董氏禀性爽朗诙谐,有时常喜好逗趣寻乐。这不,只因包拯生来面黑,时有亲朋或长者雅称他作“包黑子”。此日,董氏再度听得,伺机著作一阕《浣溪沙》,随含笑吟道:

    “公子本来文曲星,子时生得厨神迎,乌云蔽月道难行。

    “滚予一身锅底黑,家亲秉烛闹不明,可怜婆子一般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