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政宦囊羞涩,租的寓所在外城。马扩四更起床,穿戴利索也就将近五更天了,没有时间吃早饭了,出了门,便催马向皇城方向而去。今日是常朝,参加朝会的官员最低也是五品,马政却是不用去。
虽是初冬,开封城的五更天已是一片漆黑。一路上,很多人家也亮了灯,大街上偶尔遇到同是上朝的官员,多是坐着牛车,车辕上挂着纸灯笼,灯笼上有官职和名字,后面一般会跟着几个随从,跑步跟随。
待到进了内城,御街两边的上朝官员便逐渐多了起来,不仅有牛车、有骑马,还有马车和坐轿子,随从的人数也多了起来。很多时候看一个官员的地位,从他的随从就能看出来,如马扩这种不带随从的在官员中绝无仅有。
到了皇城,宣德门还没有开。宫门外的待漏院却如同一个吃早市,院门前灯火通明,卖米粉、肉粥、云吞的应有尽有,人物来往喧杂。
马扩随着官员们进了待漏院,来到绯衣官员休息的右暖厅。这里的墙上插着一排儿臂粗的牛油蜡烛,照的厅内通明。也有女侍端来茶点,马扩第一次参加正式朝会,嘴里不觉发干,便要了杯热茶慢慢饮啜。
过了一刻钟,宫门开了。众官员却不须再出待漏院的前门,而是从暖厅的后门转出,经一道回廊便进了宫,有内侍们过来搜检。
此时天光已开,重檐高楼沐浴在晨曦中,愈见雄浑壮美。
到了垂拱殿,文武百官纷纷站队,马扩看到了台阶前有品阶线,便站到队伍的最后。这时台阶上方传来殿中监官员高喝:“进殿!”
太子赵桓为文官第一名,排名第二是梁师成,第三是宰相王黼,武官排名第一却是郓王赵楷,第二是童贯,不过武官数量偏少,只有文官人数的一半不到。
文武两列队伍无声无息地向台阶上走去,在台阶两边各站着两名殿中侍御史,他们目光锐利地注视着所有官员,但凡官员有仪服不全、不整或者不守朝规,诸如迟到、喧哗、随意站队等等情况,他们都会记录下来作为弹劾依据。
大殿上方挂满了灯笼,将大殿照如白昼,殿内十分安静,只片刻,有侍卫高喝,“皇帝陛下驾到!”随即乐声响起,在悠扬的乐声中,道君皇帝赵佶从丹陛侧面走了进来。
赵佶在龙椅上缓缓坐下,众臣一起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赵佶脸上露出一丝疲惫的笑意,摆了摆手,“众卿平身!今日朝会,哪位有事要奏?”王黼从班列中走出,躬身向赵佶行了一礼,“臣王黼愿献北伐计划。”赵佶点点头,“王相国直接向百官宣布吧!也好让诸卿讨论,拾遗补缺、群策群力。”
名义上是讨论,可既然已经到了拿出方案的程度,显然赵佶心意已定,所谓的朝议不过就是走走形式,让王黼的北伐方案合法通过罢了。
王黼取出一幅卷轴,缓缓展开,高声对群臣念道:“自大宋立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便为国策,然历经百年,君臣奋战未果,燕云十六州依旧沉沦。而自明君登基,便屡屡登高北眺,胸怀收复汉家江山之宏图大志,励精图治以待天时。辽国君暴臣虐,民心不附,女真族不堪压迫,揭竿而起,奋战抗争,战乱数载,辽国气数已尽,天赐良机予大宋。王黼奉天子之令特制定备战策,共七条二十四款……”
王黼读得慷慨激昂,其余的大臣听着听着却都皱起了眉头。
王黼在对策中提出官民共负北伐重担,每个男丁都要缴免役钱,加上北伐是要过河的,再收一份修黄河的河工钱,大概可以刮到两千多万贯;又提出要设立经抚房,专门负责北伐的款项,这就是要撇开三司,吃独食了;至于适当提高粮食、盐、铁、酒、茶的官价,甚至发行当十钱,这就是直接掠夺民财来筹措军费了。
如此无耻的方案,竟然一个反对意见都没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