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当时对武学痴迷的人士来此切磋,学艺。弟子来源涵盖大江南北。很多人来拜师前也会上几手功夫,这也为崆峒武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因此崆峒武艺纷繁复杂,器械更是数不胜数,慢慢就有了后来的、、、、、等划分明确的门派。由此,崆峒派的武学也被称为“海纳百川”。当然,弟子中有一大部分人,也是为了一睹虹师隐居的奇祥谷,而上山拜师的。
后来崆峒发展走上快车道,弟子数量与日俱增,曾经清幽的奇祥谷,变得拥挤不堪。创派人虹师立下一条规矩,奇祥谷乃仙人修炼之所,谷中石林更是圣地,因此众弟子不得随意进入奇祥谷,只有每年的清明踏青之时,各门掌门人才可以组织弟子来到此地,备上猪、牛、羊三牢大礼,供奉祭拜。然后静坐石林之中打坐冥想一昼夜,对天神崇敬的同时,也希望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得到天神的垂青,一朝顿悟。
从那时起,每年的清明盛会,成了最大的节日。因为奇祥谷的神奇,不论是对参佛悟道,还是修习武功,都大有裨益,大家都十分珍惜在奇祥谷中参悟的机会。
改变,发生在几百年后的,我们的师祖——“不二真人”,升任之后。
不二真人年轻时拜师于崆峒,那年清明,第一次随他的师父来到这里时,便觉鸟语花香,心情大畅。一夜感悟天地,更是由冥冥之中,看到一丝光明。可一夜毕竟太短,未及感受真切,那丝光明便已鸿飞冥冥。等到第二年清明再入石林祭拜时,那丝光明再次出现,不二师祖便如着了魔一般,日日盼望清明。他确信自己所追求的道,便在这里。
从那时起,他便时常于夜深之时,偷偷潜入这里,冥想一夜。但毕竟与师兄弟同住,几夜不归后,同门都开始注意到他,甚至连师父也偶尔问起他深夜去了哪里。不二知道师父极重视历代门规,便也不敢再次偷潜圣地。但每日魂牵梦絮,再也无心练功,只是研读一些道法讲经之书。
崆峒海纳百川天下武学的同时,也被佛、道两大教派同时熏陶着。在这里,佛与道同时存在,但覆盖不一。除第6门崇尚道学外,其余5门则同时尊崇佛学。但两大教派却不曾冲突,从崆峒山上,佛、道两派完全不同风格的建筑相间而立就可以看出,两教在此发展地多么和谐。又因开山祖师虹师尊崇道学,所以后来的历代掌门不管尊佛还是尚道,为了对虹师的尊敬,都以道袍着身,都以道号示人。毕竟大多数人上山拜师只为修习武功,对衣着和称号上也都不太固执。
不二拜师,学的自然是老庄之学。师父瞧他习武不专,修炼不勤,也曾私下督促,但几次说教无用后也就放任不管。
但不曾想,一年之后,不二竟于道家经书中获得感悟,道法大成,与师父坐而论道,竟立于不败之地。而后不二拜访其余5门掌门,又去参悟佛法,几年之后,以自己对于佛道两教的参悟,以谈经论道之礼,击败了6大掌门。
崆峒山是千年名山,而且将佛道两教在此融合,收藏的善本孤本极多。但毕竟地处西陲,佛道两教典籍较老,且丢失较多。不二虽学有所成,但参未全悟,越是深加研读,心中疑问反而越多。终于,他于一个清明节之后,于奇祥谷参悟后的那个清晨,告别了师父,下山游历。
十年间,他行便华夏,拜访名山古刹,寻访清幽道馆。与老僧取经论道,与老道问道谈经。几乎以一人之力,在华夏大地上,促进着佛、道两大古老教派的融合。
有人称其为异教恶魔,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圣贤。
不仅如此,他这十年汇通佛道两教,武功竟也一日千里。中正平和的佛家套路,玄妙无比的道家招数,竟然在他一招一式中同时出现,至此,江湖再无敌手。
那年,他方才30岁。
那年清明节,他回到,于奇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