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甲午战争【一】(第1/2页)  关东巨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资本主义道路。

    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

    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

    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

    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

    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

    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甲午战前中日冲突和日本大陆政策

    甲午战前中日冲突和日本大陆政策

    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一条约,而是积极向中国扩张。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

    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但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从台湾撤军。

    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随后,日本又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

    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

    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

    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政变。但日本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

    《济物浦条约》使日本取得了以保护公使馆为由出兵朝鲜的权利,《天津会议专条》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这两个条约为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日本军界要人山县有朋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故自1890年后,日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