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
随着非洲解放战争的结束,非洲的黄金、钻石及各种矿产、石油,都是中华民国所能掠夺的。
欧洲方面,煤炭储量很丰富,日后中国的煤炭所需也将由欧洲所出产的煤炭为主。
钾矿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欧洲,攻克欧洲后。日后中国是不缺钾肥了。
此时的中华民国,可以享有最廉价的资源。即通过大量的资源消耗,来带动各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华民国从欧洲各国获得了很多的学者、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技工,这些人才都为中华民国所用。
中华民国的国力空前强大。
世界岛的战争已基本结束,中华民国已停止了兵力动员,此时中华民国的陆军兵力达到了1300万,中华民国已开始在欧洲撤军。当然不是全部撤回来。而是撤回来了一半,以减轻后勤输送。
同时各国也开始撤军。
在法国,中华民国留下了100万驻军,在波兰同样也留下了50万驻军。其目的就是为了围堵德国。德国是如今唯一一个能在陆地上对中华民国构成一定威胁的国家。
在英国则留下了30万驻军,在意大利也留下了30万驻军。两牙地区则留下了20万驻军。
而在非洲,留下了20万驻军。在印度留下了10万驻军。
境外驻军方面,留下了260万的兵力。而对山姆帝国作战,300万兵力已经足够了,加上本土留下100万驻军,因此可以裁军600万。
600万兵力一裁撤,同时后勤人员也可以减少。这就是上千万劳动力,可以很快投入到生产当中。
至于对山姆帝国的作战,其他国家也可以出动兵力,中华民国提供武器弹药。兵力可以达到上千万的规模。不过初步定为600万的规模。
军队一调回国,中华民国立即开始恢复对各国的商品出口。说是出口商品,实际上也没有哪个国家还有很强的购买力。
之前经济大萧条,各附属国的经济都还未恢复。欧洲被中华民国打爆,抢了一大堆的财富回来,欧洲人现在也没钱了。
至于印度、非洲这些国家,也没什么购买力。
所以这些商品出口,实际上是中华民国的对外投资。而且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外投资。
即在非洲、印度、欧洲投资建设各种资产,例如电力、矿山、道路、农业、金融这些产业,同时将一些产业分包给印度、非洲国家。
投资下去。各国民众才会有工作,有工作就会有钱,有了钱才能掠夺。这叫预先取之,必先予之。
其中非洲地区,还是以掠夺原材料为主。这次的产业分包,主要是分包一些低级产业给印度。
中华民国在大规模的向各国投资,并提供贷款的时候。也在控制世界战略航道,马六甲不用说了,这是中华民国最重要的航道。苏伊士运河也必然要控制,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这些航道都必须控制。
要控制的航道一共确定下来是二十三条,包括美洲的巴拿马运河。为了控制这些航道。中华民国立即与各傀儡政府签订一系列的协议。中华民国一般不直接控制那些明显是其他国家主权的航道,而是通过借款来掌控这些航道。
如苏伊士运河,就直接还给了埃及政府。但是通过借款给埃及,埃及日后每年都得还钱,而苏伊士运河的收益也就将用于还利息。但是中华民国将在苏伊士运河驻军,并参与运河管理。
控制这些航道的主要目虽然是为了收钱,但这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中华民国的船只的通过没有被阻拦的风险。同时可以拦截敌对国家的船只,可以对其他国家施行禁运制裁。
另外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