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51章 :又挖了一个坑(第3/5页)  民国第一军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能拿到一笔钱。经济萧条时,一般都会资不抵债。

    所以说,经济发展。财团敛财,无非就是那么回事,简单得很。但是多套几层,别人就看不懂了。

    一家民营企业能够生存,管理是基础。就算是不能生存的企业,很多也把企业管理搞得很好。

    真正的核心,是看准经济走势。

    经济复苏时,果断贷款扩张。接下来就是预测经济萧条,在经济萧条前立即收缩旗下产业。

    财团在搞经济泡沫时,对民企来说即是危机,也是机遇,只看他们能不能看准经济形势。

    后世很多人高深莫测的说,那些商人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只是你们看不懂其中的东西而已。

    实际上,专门研究新闻联播的人,也就多是看一些政策走向,从而对经济局势进行判断。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财团这个圈子。

    相比美国财团的张扬,中国军阀寡头财团是比较低调的,绝大部分民众都不知道这个财团的存在。

    ……

    不久之后,财团开始炒高那些低级产业商品价格,导致那些低级产业的利润突然间高涨了起来。

    舆论上也在感叹物价上涨,但是接着话锋一转,将原因归结于劳动成本的增高,并宣扬说这是好事,证明中华民国的所有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上涨到了平均标准。

    与此同时,财团开始大规模的抛售这些低级产业资产。那些民资老板不明所以,跑去贷款之后纷纷把这些产业买了下来。

    一开始确实让他们赚了,但是要想赚回买到手时的钱,那还得不少时间。也就是说,他们回本就要好几年时间的。

    这好几年时间里一旦市场出了问题,就完蛋了。

    但是民资老板根本想不到,这些产业会大规模转移到附属国去,加上现在经济形势好得不像话,自然是直接吃下这些产业。

    财团一边甩掉那些低级产业资产,一边开始在附属国建设这些产业,等经济萧条前,在附属国建设起来的那些低级产业又能再卖上一手,从而再把附属国的民资坑上一把。

    这种坑人手法让人无话可说。吃了亏只能怪自己判断失误。

    此前财团就已经在甩掉一些低级产业了,只不过没有这次这般的彻底而已,这次基本上把大部分的低级产业都甩掉了。

    而那些附属国迎来的则是一次大规模的注资浪潮,财团和中华民国民族资本商人开始向附属国输出大量剩余资本,建设起了大量的工厂。

    在这样的情况下。附属国同样也是就业岗位增加了许多,不过工资却没有上涨速度却比中华民国慢得多。

    在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中华民国则大量进口各种原材料,这年头原材料价格非常低廉,购买还是非常划算的。

    财团开始在各地大建储备仓库,将那些可以长期保存的原材料大量储存起来。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啊!

    财团的打算是从世界大量进口原材料。然后向世界输出高附加值商品,附属国也向世界输出低端产品。

    从而冲击欧美工业发展。

    同时又大量购买原材料,又使很多国家有钱购买中华民国和那些附属国出口的商品。

    如此形成循环。

    而在中华民国,一些已经很充足的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则在国内减少开采规模,例如一个每月可以开采1000吨煤炭的煤矿。现在一个月只开采500吨了,另外500吨则从其他国家进口了。

    大量进口原材料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自身的原材料开采能力,同时还得储备起足够的原材料来支撑。

    例如其他国家想要提高某种原材料的价格,以期望从中华民国身上赚到更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