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的技工、工程师、科研人员也分批送往中华民国。
这些技工、工程师、科研人员大多是来自英法德之外的小国家。
如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大量的技工、工程师、科研人员都被高薪聘请到了中华民国。
虽然是高薪。但对于中华民国来说,钱不是问题。
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人。
中华民国毕竟培养人才比较晚,人才数量自然是不够的。总的来说,那些容易培养的工业人才,现在中华民国尽管还有些紧张。但是只需要一两年就能解决问题了。
主要的还是那些高级人才,以及高级技工。
罗斯柴尔德财团送来的人员当中。除了少数是滥竽充数以外,其他全是高级人才。
这些高级人才来到中华民国,其待遇都是各国当中最好的,他们当中很多之前还是个体户,没有任何国家支持,来到中华民国之后,他们的研究项目都有中华民国的资金扶持。
在自身的高级人才培养方面,中华民国是下了大力气。
地运只需两年就走到四绿文曲星了,此时的四绿文曲星虽然是未来之星,但只差两年,其气已旺。三碧禄存星已经快成为衰死之星了,俗话称之为:快过气了。
四绿文曲星的特性,就是大利教育。
在四绿文曲星这个阶段,世界各国都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就连刚独立的芬兰,二战中都有十万名高级人才被苏联屠杀掉。
历史上中国在四绿文曲星这个阶段,也涌现出了许多人才。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国民党统治期间的中国,教育事业比北洋时期繁盛得多。
但是历史上的中国基础差,培养出的人才也就是那么多了。
更多的人才,因为无法受到教育,而被埋没了。
所谓人尽其才,每个人的命格不同,其天赋也是不一样的。天赋卓绝之人,总会出那么一批。
但是天赋卓绝的各领域人才,如果没有受教育,那么层次就被拉低了。
如有两个具备管理天赋的人才,其出生时间相同,命运基本等同。一个受到了教育,可能当总统。一个没受过教育,还是在农村,很可能只是当个村官。或者镇长什么的。
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国在教育上投入那么多的钱,甚至是按照命理来确定一个学生的天赋,从而选定培养方向。
这种教育制度,已达到了人尽其才的目的。
四绿文曲星当令的二十年,是最好培养人才的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抓好了,民族复兴那就是基本完成了。
因此这一阶段,财团都未照搬美国的教育收费制度,不怎么靠教育盈利。只在附属国,用美国的那种坑钱的教育制度。
为的就是让每一个儿童。甚至是成年人,都能受到教育。
而且是最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因此中华民国需要从外部引进人才。人才越多,中华民国就越强大。
技工、工程师,都还算是生产、建设型的人才。
科研人员则是研发技术的,工程师也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这年头西方人的机床很多时候就是工程师一个人设计出来的。还比较初级。
也正是比较初级的原因,中国在人才培养上不需要追赶太久,特别是在工业体系方面,江渝把工业体系细化了。
中华民国不再采用一个人设计一整套机器的办法,而是一个人专门设计一个部件,这虽然会使这些人才的大局观受到限制。但却可以速成,而且工业设备也将越来越精细、精密。
中国现在,不仅引进了几乎所有的日本高级人才。同时从同盟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