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13章:繁荣的电影业(第3/4页)  民国第一军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的第一部纪录片《东北虎》成为了一部很成功的商业化纪录片。

    电影公会鉴于曹远辉的大毅力,而且是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出这部纪录片,加之质量上佳,为此奖励了曹远辉三千元。

    纪录片上映后,‘老虎’成为极大的卖点,民众纷纷跑到电影院去看老虎,电影票房达到了高达两百万,电影院分走了一大半,他税后拿到了五十多万元。

    同时这部纪录片被翻译成英语解说,开始在全球电影院播放,又让他大赚了笔。

    同一时期,大获成功的纪录片就是‘大熊猫’纪录片,不过这是由财团旗下的电影公司拍摄的,摄制组阵容强大。

    中华民国在成立后,江渝在四川成立了‘熊猫保护区’,熊猫被列入中国的特级保护动物。

    中华民国之后还捕捉了一批大熊猫进行人工饲养。

    中华民国在电影业方面的发展非常兴盛,随着全国上下看电影的习惯愈加普及,同时在附属国的汉化程度的深入,市场变得越来越大。

    民众收入增加后,看电影的票价也随之上涨,此时看电影的票价从5分钱提高到了1角,商业大片是2角到3角不等。

    往往一部产生轰动的大片,能够狂卷上千万票房。

    全国建立了电影审核制,血腥暴力、电影被限制,可能引发犯罪的电影也被限制,国内的电影一般都会加入了一些这样的元素,但在国内放映的版本会将这些镜头删除,而在境外放映的版本则全部保留。

    在电影技法理论方面,从中华民国发展出有声电影起,电影有了声音,这时电影从创作到理论都发生了一次极大的震动。画面有了声音,不再是单纯的视觉的解释,电影能够更逼真地反映生活,原来无声片合法的许多假定性的东西,以及作者直接表达自己见解的方法,不再适用了。

    这时候江渝剽窃了蒙太奇学派,并且将后世成熟的电影技法写入了《电影技法大全》一书当中。

    这使中华民国的电影业呈现出一种艺术手法上的成熟。

    为了保证电影的产量,中华民国率先创建制片厂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每一部影片的产生都经过严格的计划、预算、最后由厂商批准。制片人监督电影制作的整个过程,再把这个环节打碎分成几个步骤,交给不同的专业人员分工合作,流水作业。

    这种制度尽管限制了艺术的发展,但中华民国也有专门拍摄艺术电影的制片厂,这些制片厂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

    但是,电影这东西,要想生存,就得有市场。

    所以商业电影还是主流,只要做到足够的商业,才能在国际电影市场的竞争中立足。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整个欧洲的电影业,使欧洲电影业从此一蹶不振,而美国这一时期的电影业非常繁荣。

    只不过美国的电影技术已经完全落后于中国,有声电影技术在美国还未普及,更别说是彩色电影了。

    历史上,美国在一战过后,向国际大量输出他们的电影,国际上各国的电影院中放映的电影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美国电影。

    但如今的情况却不一样了。

    中国的电影院投资遍布亚洲,那些附属国就不用说了,电影院全是江渝的军阀寡头财团所控制。

    在伊朗、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马来西亚这些国家,中国也投资建设了电影院。

    在加拿大、南美洲,中国的电影院也在各大城市投资修建起来。

    在秘密协议签订后,中国也开始计划在英国、法国兴建电影院。

    中华民国还组建了针对各种语言的翻译、配音小组,各种商业电影持续输出,每个电影院每个星期都有新片上映。

    对外输出的电影片当中也包含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