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5章:白磷弹欧洲逞威(第3/5页)  民国第一军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部分国民努力生产、工作,庞大的市场需求使这个国家的发展动力无比充沛。

    大量的资本输出,使得中华民国不仅使自己的国民参与到了生产建设当中,同时还让其他国家的劳动力间接参与到了中华民国的生产建设当中。

    这一年,也是先进生产力进一步普及的一年。

    大量的农机、工程机械被制造出来,全国的铁路、公路建设更是消化掉了大量劳动力,工程机械的普及,也使工程成本开始下降。而传统的人力建设,成本则被拉高,这更加刺激了工程机械的市场需求。

    在海外,那些道路建设,在劳动力充沛的印度等地区,还是主要靠人力,尽管效率不高,但成本也比较低。

    大量工程项目的出现,以及人口移民,造成中华民国的劳动力有些紧张,所以在一边加大工程车辆、农机产量的同时,也把那些在劳动力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赚不了多少钱的产业分包给那些附属国发展。

    那些附属国尽管用上了农机、工程机械,但其结果就是,劳动力成本更低了。

    因为大量人口失业了。

    这时候在这些附属国办工厂,人口红利极大,就像当初清末的中国一样。

    附属国的教育体系也比较坑,高等教育的学费非常高。

    就是普通教育的成本都比较高。

    这是江渝采用了后世的美国教育制度,然后套在这些附属国的身上。

    教材是中华民国出的汉语、汉字教材。正版的,要收版权费的,盗版是要判刑的。这个版权,是欧美资本财团保持垄断、敛财的方式之一,和专利的作用是一样的。

    专利这玩意,实际上比较坑。

    就算是发明创造对人类有利,但是收个几十年专利费,那就太过了,这实际上就是财团保持垄断的一种方式。

    中国现在也照搬这种专利、版权制度,这自然是为了保持江渝的军阀寡头财团的垄断地位。

    教科书贵得要死,但是还是得买。

    买不起怎么办?

    政府掏钱办初级教育吧!这是为了普及汉语、汉字,是文化入侵的需要,因此中华民国要求那些附属国把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办教育,美名曰:教育强国。

    但实际上,只教出了一群接受过初级教育的国民,而且还是汉文化教育,使中华民国的文化入侵战略得以成功。

    只受过初级教育的人,只能算是半文盲,也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

    如果享受中高等教育,那么首先学费就把大部分的人挡在门外,这时候附属国的政府是不给补贴的,也就只有富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教育。

    江渝在制定这个模式的时候,就是为了限制附属国的发展,使他们持续成为中国的代工厂。

    “如果附属国的人口文化程度提高了,那么他们的劳工成本也就随之增加了,到时候我们的人口红利就减少了。”江渝当初是如此指示的,可见他对附属国人民的‘良苦用心’。

    当然,这种教育模式并不会使附属国没有高级人才涌现,但是大部分还是低级工人,高等人才还是会出现的。

    但是高等人才出现后,也是为中华民国所用。

    汉语、汉字在附属国的普及,也扩大了中华民国在唱片、电影、小说等文化产业的市场。

    ……

    随着春季到来,欧洲战场继续硝烟弥漫。

    欧洲战场分为两部分。

    西欧战场、东欧战场。

    西欧战场是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战争,东欧战场则是俄国的内部战争。

    这两场战争在开春后,都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首先在西欧战场,协约国集结一千五百辆战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