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8章:清理南洋土着(第2/8页)  民国第一军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铁产量及煤炭产量,却依旧很低。

    尽管钢铁产量已经快到世界第一的水平了,但在人均钢铁生产量方面,中国比美国低了四倍多。

    煤炭产量也仅比美国高出3亿吨而已。

    也就是说,中华民国要达到美国的程度,必须形成一年1.5亿吨左右的钢铁产量,同时采煤矿必须达到20亿吨左右。

    如今钢铁产量还是受限于铁矿石开采方面。

    不过随着北海行政区的铁矿、中亚的铁矿开采出来,以及西澳大利亚和印度的铁矿石开发出来,那么钢铁产量要提高很容易。

    实际上中国还有一堆附属国,这些附属国也是要钢铁的。

    陆地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国家要想成为超级发达的国家,必然要消耗很多资源,所以后天之道是无法长久的。

    在这个无法长久的期限内,谁能抢到更多的资源,谁就能够发展起来。

    这年头的资源还很丰富,财团还未着眼抢占全球资源,中国资本在这个时候崛起,直接抢到了大把的资源。

    有这些丰富的资源顶着,不愁发展不起来。

    煤炭生产方面也主要指望北海行政区供应北方煤炭,南方煤炭则靠进口,山西煤炭基本上不怎么挖了。

    那是太行山脉所在,是有龙脉的地方。

    北京那种大三元的格局,很大程度上是靠太行山脉,地下如果被挖空了,必然对气运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山西那种地方,地下水一般被破坏,连人都住不了。

    煤炭进口第一靠印度和澳大利亚,这是两大最靠谱的进口对象,同时中国资本在这个区域是可以放心开采煤矿的。

    同时北海行政区的煤炭也可以先用铁路运到海参崴,然后用运煤船运往南方省份,以供应江苏这种没有什么煤炭,又是用煤大户的地区。

    如福建地区,对煤炭的消耗量则比较小,因为福建水电资源很丰富,而且福建西南部地区有煤炭出产。

    进口煤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中国要出口就必然要有进口,这样才能形成循环,用附加值高的东西换到附加值低的宝贵资源是最划算的事了。

    除了从印度、澳大利亚进口煤炭外,也可以从更远的国家进口一些煤炭,海运价格随着船只排水量吨位的不断提高,在运输单位当中是最低的。

    因此大力发展海运,即可从外部弄到资源,也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不过中国还要考虑全面的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煤炭供应,因此还是把主要的进口对象放到印度、澳大利亚、缅甸、马来西亚,以及那些附属国身上。

    因为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可以迅速控制印度、澳大利亚、缅甸和马来西亚,不用怕失去这些产能。

    鸡蛋是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如果全靠进口,打仗的时候自身的产能根本就来不及扩大。

    当然随着第二次工业的到来,石油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一部分煤炭的用途,中国的石油产量在1918年达到了1亿吨,也就是7亿桶,产油量为美国两倍,其中炼油副产品的商品开发程度远超美国。

    其中这些石油当中有1/10用于出口,此前美国每年也出口1000万吨石油左右,此时美国的石油出口下降到了500万吨,中国也差不多是1000万吨。

    双方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展开激烈争夺,中国的石油主要出口给欧洲的同盟国,同时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中国石油出口更注重新市场的争夺。

    新市场也比较好培育,如中国多出口些汽车,这样需求不就来了?

    因此中国的附属国也有了很多汽车、拖拉机之类的,同时在亚洲,煤油出口是中国全包的。

    澳大利亚市场也被中国占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