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0章:退耕与移民(第2/3页)  民国第一军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治理黄河。

    如果没有黄河的原因,这块地方就当成沙漠掉掉也无所谓,但是每年的泥沙流入黄河,给华北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治理的方法,实际上只要肯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都还是能治理得差不多的。

    首先就是绿化,第二就是修建拦沙大坝,第三可以调水灌溉。

    绿化是保持水土的前提,拦沙大坝则可以把肥沃的泥沙拦截下来,俗话说村有百口坝,再旱也不怕。

    拦沙大坝积存的泥沙,可以改变黄土高原的沟壑状态,并且形成非常肥沃的种植条件,可以在这些积存的泥沙上种植草木。

    调水喷灌可以从贝加尔湖调水,可以逐步的把喷灌搞起来,等科技进步了,可以搞滴灌。

    最有效和最快速的还是拦沙大坝,不仅可以把泥沙拦下来,快速的减少入黄泥沙,还可以把水引入大水池里储存起来,从而大量减少黄河水的含沙量。

    但是中大型拦沙大坝工程量大,以当地经济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必须一国之力去建设才能建设起来。

    当前的中国是别想了,因为当前要把资源用在更需要建设的地方,因此只能先通过成本比较低的绿化,以及建设部分拦沙大坝来减少入黄泥沙。

    毕竟现在中国要面对的是整个白种人世界,资源要向扩大战争潜力方面的建设倾斜,所以暂时还不能抽调一国之之力去做这一工程。

    为了让黄土高原恢复更多的植被,减少人为破坏,所以要将这里的人口大量迁移出去。

    迁移出去的人口,想成为工人的话,可以在移民区当工人,移民区也将兴建很多工厂、矿山。

    也可以选择成为农场主。

    两者各有不同,前者不用担心破产的风险,失业了有失业保险金可以领取,是肯定饿不死人的。

    后者可以拥有土地,但是有破产的风险。

    在当前中华民国的体制、经济结构上来说,破产是普遍的现象。

    因为财团要垄断,要低买高卖,自然是要制造经济萧条,同时国家要疯狂建设,自然要有虚假繁荣。

    所谓生杀有道,有生必然要有杀,这样才能良性运转。经济没有永恒的繁荣,也没有永恒的萧条。

    这就和古代的盛世、乱世一样,乱世就是人太多了,盛世就是人口减少了。而在资本时代,盛世则是萧条之后,乱世则是繁荣之后。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随着时代变化,表现方式变得不同了而已。

    如后世,搞了那么多年经济,竟然还在增长,好似经济不增长就没面子,结果只会造成更大的经济隐患。

    所以不管做出哪一个选择,被强制移民出去的人口,都总是比现在过得好的。

    移民出去后,有更好的医疗、教育环境,同时有更高更富足的生活,人可以不用在用尽所有精力与智慧去想生存的问题。

    除了黄土高原上进行大规模移强制性移民外,还有全国的偏远山区。

    那些偏远山区道路不通,在旧社会由于战乱、匪患等原因,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人们都在寻找一个与外接封闭的‘世外桃源’,因此很多人口躲进道路不通的山区,过着与世无争的安宁生活。

    这不能说这种生活就错了,人实际上可以不用活得那么累。现在的人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就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把负担分摊到了每一个人的头上。人实际上只要有吃有穿,没有电脑、手机什么的照样可以过,只是节奏缓慢了一些,但节奏慢也有节奏慢的好处,人可以不用那么烦,琐事也不会那么多。

    但是当前的中华民国已经走上争霸的道路了,这需要每一个国民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继续躲在山里不能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