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英国没有直接向德国提出交换,而是向中国提出了技术购买要求,并且非常急切。
只可惜,江渝目前还看不上那点小钱,而且狙击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敌方士气,把瞄准镜制造技术给了英国,那么其结果就是同盟国士兵的士气也被打压下去,那样不利于战争的延长。
英国在急切的等待之后,换回了中国一个:“瞄准镜不在出口物资行列,无法对其他国家进行出口”的官方回应。
也许此时英国的心情是想骂娘,但对中国却丝毫没有办法,说不卖给你就是不卖给你,你能怎么着?
一个瞄准镜技术,自然卖不了太多钱,那点蝇头小利江渝是看不上的。
江渝此时正在不断的加强同盟国的力量,这种增强主要靠军事技术,以及军事思想。
德国炮兵不仅得到了中国炮兵的相关硬件技术,还得到了中国炮兵的思想指导。
像中国炮兵在历次战争当中,从来都不对敌人堑壕轰炸太长时间,炮火准备一般也就是几分钟,最多十多分钟的样子。
德国获得炮兵指导思想后,很快也进行了改革,重型火炮也开始参与到了对步兵作战的支援当中。
没搞得没办法的英国,只要开始接触德国。
英国荒谬的向德国提出了交换要求,为此依旧像历史上一样,被德国人毫不留情面的拒绝了。
并且德国看到了狙击作战的巨大意义,还在不断的扩大狙击手规模。
德国在每一个战线上都分布了大量狙击手,每个狙击手负责一段堑壕,这些狙击手简直把协约国的士兵压得抬不起头来。
而且随着雨水天气的到来,整个堑壕泥泞不堪,大量协约国士兵的双脚被浸在水中,湿气入体严重,最后酿成了所谓堑壕足,许多协约国士兵为此甚至要截肢。
同盟国的士兵则不需要像老鼠一样躲在堑壕里,只要没有炮击,就能从容的把双腿擦干。
而且同盟国士兵大多都穿着胶质雨靴,堑壕足的问题并不严重。
就算是协约国的士兵躲在堑壕里,但并不意味着那样就安全了,德国很早就在中国获得了迫击炮技术。
江渝控股的远华集团在开战后,每天要为德方生产近两百门迫击炮,以及大量迫击炮炮弹。
此时的远华集团,几乎垄断了德国的飞机制造业,以及迫击炮制造。另外还有冲锋枪、狙击步枪都是远华集团所生产的。
同时远华集团还逐渐垄断了德国的供应。
远华集团的规模愈加庞大,战争也让远华集团大发战争财,在战前远华集团还囤积了很多原材料。
当战争进行到这样的程度,这些原材料开始产生巨大的利润。
军火制造更是战争当中最暴利的行业,这个行业的暴利程度足以产生让人瞠目结舌的资产暴增效应。
最近远华集团又开设了一些新的工厂,这些工厂使用的劳动力都是德国从前线俘虏的法国人和俄国人。
这些法国人和俄国人在远华集团的军事化管理下,以及皮鞭的监督下进行生产,这种制度很快被德国的其他工厂所引用,克虏伯公司率先引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同盟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而远华集团的原材料合成技术也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对于缺乏原材料的德国来说,原材料合成就是救命稻草。
德国与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人口加在一起,大约是1.3亿人,总的来说人力上暂时还不是太缺乏。
原材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合成材料技术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原材料供应问题。
作为在战争中对德意志帝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远华集团,德国还给与了一定的优惠税收政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