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回 天宁府张灯结彩 覃家军各奔东西(第2/3页)  天子山传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前面部分,如己所奏,而最后一款,却与自己所奏大相径庭。自己奏文中,是保举覃忽为骠骑大将军,现在授的却是辅国大将军,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是“差之千里”。这“骠骑大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尽管武职品级一样,可前者是实职,而后者是散职。“辅国大将军”,战时如应征召,才能赴任领兵,平时不予就职,实是有名无实。虽有俸禄,却很微薄。这覃忽乃社稷栋梁之才,朝廷为何不用?

    梁忠祖把自己的疑惑与不满告诉了覃忽。覃忽却道:“岳父大人,这正合我意。您是知道的,那年我十五岁,朝廷授我都尉,这是实职,但我逃官不作,漂泊在外三年。我宁愿在外受苦,也不愿做官受拘束。远离官场,不争不斗,就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何为不美?”梁忠祖只得叹道:“贤婿之言,也有道理。”

    覃家军诸将得知圣旨之述,俱多不满,觉得朝廷对覃忽不公。

    翌日,师兄弟和诸将前来天宁府,与覃忽商量去留之事。覃忽说道:“那个‘圣旨’上,说得明白,去留俱可。兄弟们是从军还是返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众人问覃忽是去是留?覃忽道:“一,朝廷授我一个散职,我这就不存在‘留’了;二,我这个人自由自在惯了,想当年,授我‘都尉’,我正当年少,乃是进取向上的时候,我都‘逃了官’,何况现在。现在即使授我实职,我也会辞‘官’不做,哪能留下?”覃雄说道:“看来,这个皇帝老儿不可靠啊。作他的官,不如回家种地去。我的主意已定,解甲归田。”

    田明及覃忽的师兄弟,都同覃雄之意;其他将领之中,有的认同覃雄的意见,有的却是别的想法。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覃忽说:“诸位不必争论,人各有志,岂能苟同。去留各有好处,大家请便吧。”

    有了覃忽这一句话,于是,覃家军十万将士,就此各奔东西。有的从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有的解甲,返乡营生,奉养高堂;有的从此隐归田野,不问世事;有的日后东山再起,再创功勋。此是后话,这里先且按下不表。

    这天,覃忽送覃雄、田明、江彪及诸位师兄弟返乡,大家边行边叙,依依不舍。时日将近响午,已过十里长亭,覃忽仍无回转之意。覃雄对覃忽说道:“兄弟,送人千里,终有一别。不要送了,后会有期。你应快些回去,弟妹盼着你呢。”又转过头对其他人说:“我等快马加鞭,快快离去,否则没完。”说罢,纵马飞奔,再不回头。其他师兄弟同江彪亦与覃忽拱手相别,然后疾急追赶覃雄而去。

    覃忽望着师兄弟远去的背影,想着三年来,与他们同甘共苦;想着现在除了刘山和两百亲兵,十万大军荡然无存;想着想着,思绪万千,不免有了几分惆怅,若有所失。

    不过,征战三年,现在解甲,鞍马劳累之苦,顿时去了爪哇国,这对于覃忽来说,不能不说也是一件快事。

    覃忽做了梁忠祖的“乘龙快婿”,深得梁府上上下下的喜爱与崇敬,其情怡然,如鱼得水。当然,最使覃忽惬意的,是梁婷婉对他的那一份痛爱。覃忽与梁婷婉正值“蜜月”。洞房花烛,他们情身相许,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平日里,相敬如宾,举案过眉,心灵相通,鸳鸯依依,夫唱且妇随,恩爱堪无比。

    梁忠祖也非常痛爱覃忽,视同己出,一有空闲,便叫来覃忽,谈经论道。覃忽亦乐意与岳父相叙。因为每每谈论下来,自己都会受益不浅。翁婿二人,相处甚睦。因为覃忽的膳食,梁夫人去到厨房,做了“领班”。原来,这后妈也是南方人氏,她为了覃忽吃得习惯,便亲自到厨房里,安排厨师,如何搭配菜蔬,如何调理烹饪。舅子梁耀宗,很是亲热覃忽。覃忽也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长得帅气的舅子。一有空闲,覃忽便约梁耀宗去到校场,教习梁耀宗十八般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