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兵丁调防,按惯例需携带家眷一同随行。这个小大哥10岁的陈家幺妹儿,就这样被兄嫂带在了身边,随军继续前往镇远。
侗民叛乱平息后,小敏敏继续赖在大哥家里不肯回川蜀。镇远卫连接湘黔,水路陆路四通八达,碧绿色的舞阳河从城中穿过,河道两岸商贾繁华,河道内舟船往来如穿梭一般。比起蜀地边陲的渝州路,生性灵动的敏敏感觉这里要更投她的脾气一些。
老父老母虽觉无奈,但转念一想,幺妹儿自幼在渝州山林中野蛮生长,而大嫂生性端良贤淑,深得长辈众人喜爱,与其让幺妹回渝州继续满山疯跑,不如在大嫂跟前学学德言容功……而且渝州与镇远两地间往来颇为便利,敏敏每年都可随卫所间的军驿回乡省亲。
流光易把良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11年的时间倏然而过,一转眼,敏敏已经23岁了。
二老发现,虽然幺女在女红方面长进了不少,但脾气秉性和少女时相比,却并没有太多改变。倒是长子在寄回家书中隐隐约约地提到,这些年间,自己原本温婉的媳妇,在脾气上倒是越来越像陈家幺妹了......
军户家的女子向来晚婚,父母亲准备等敏敏24岁时,再将她从兄嫂处召回,以便与结了娃娃亲的夫婿完婚。
敏敏“偷渡”镇远的第二年,长她五岁的娃娃亲未婚夫婿赵霆就袭了家中的金羽卫的世职。陈赵两家乃是三代世交,因此敏敏出生之时便与远在滇云锦江州的赵霆订了娃娃亲。赵霆是家中独子,双亲早没,陈母私下认为,这样一来倒也不错,省去了敏敏孝敬公婆的环节。不然顽劣的陈家幺妹,定然讨不得夫家的欢心!
这些年来,任职于滇云西北部锦江州金羽卫屯所的赵霆则时常与陈家二老书信往来,天勤三年春,赵霆修书一封告知陈家二老,锦江州金羽卫屯所的67名金羽卫将奉诏随安平卫援高军出征。
“想我天朝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跳梁者虽远必诛,金羽卫乃大宁羽林之才,此番出征,定能作为天兵之锋镝,以摧古拉朽之势荡平宇内之凶顽。
待大军凯旋之日,小婿必定返回渝州,与小姐结成百年之好。”
按朝廷惯例,滇黔蜀三行省乃是一盘棋局,三省金羽卫屯所均由金羽卫西南镇抚司统属。遇有战事,上峰视具体军情随机着锦江金羽卫负责安平卫军兵的情报哨探保障诸事在西南司的运筹调拨中属寻常操作。当然,金羽卫随军出征,最大的作用乃是作监军之用。
两年后,在天兵凯旋的赞歌声中,安平卫援军全军尽没的军报在滇黔蜀各地却好似一声惊雷……
军报中虽然没有单独提及锦江州金羽卫的部分,但既然是“全军尽没”,想来那67名从征的金羽卫也一定逃不脱在兵火之中玉石俱焚的结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敏敏心中,对赵霆这仅在幼时见过一面的小娃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愫。不过在听闻军报之时,她还是不由得幽幽地吟出了这句唐诗。
在她眼中,大哥麾下的800余军兵乃是世间的无双精兵,但坊间公认,黔贵最精锐的部队还要数安平卫的这几千宣镇边兵之后。然而,到了战场上,如此享誉西南的精锐步兵竟然一夕之间就全部化为了齑粉。
“如果这次出征的是大哥他们…….”
想到这里,敏敏赶紧轻拍了一下自己的头,阻断了这个可怕的假设。
“那赵霆……算了,虽说幼时惹人厌烦,但现在怎么说也算是国之英烈,我还是遵从礼法,这几天着素服、带绢花吧……”
听敏敏这样说,颇有些大家闺秀气质的林清顿感欣慰,赶忙帮她买来了素服和白绢花。
一纸调令,让两千镇远驻军移防安平。此次军情紧急,为保安平卫军兵及时出征,陈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