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9回 楚灵王挟诈灭陈蔡 晏平仲巧辩服(第6/7页)  东周列国志现代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什么用武士?”将这些人喝退一旁,驱车直进。

    将上朝堂时,朝门外十余名楚国官员,一个个高冠宽带,济济楚楚,列成两行。

    晏子知道这些都是楚国一些杰出人士,慌忙下车。众官一一上前相见,暂时分列左右,等候朝见。其中一个年轻的,先开口问:“大夫莫非夷维晏平仲吗?”

    晏子看他,是计韦龟之子计成然,官拜郊尹。

    晏子回答:“是在下,大夫有何见教?”

    计成然说:“我听说齐国是姜太公所封之国,军兵与秦、楚匹敌,财物和鲁、卫流通,为什么从齐桓公做霸主后,篡权夺位不断,宋国、晋国交相攻伐,到现在,朝结晋国,暮交楚国,君臣在路奔忙,几乎没有安宁的岁月了呢?凭齐国国君的志向,岂比桓公低,平仲的贤明,也不让管仲,君臣在一起,竟不想大展经纶,继承、振兴往日的业绩,以发扬光大先人的传统,却服事我们大国,自比臣仆,实在是愚昧,在下没法理解。”

    晏子扬声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从周王室失去对天下的控制,五霸先后兴起,齐、晋称霸中原,秦国称霸西戎,楚国称霸南疆,虽说人材辈出,也是气数造成的。凭晋文公雄才大略,死后就被秦兵攻打;秦穆公强盛,子孙就弱下来;楚国庄王之后,也每每受晋国、吴国的侮辱;哪里仅仅是齐国呢?敝国国君,懂得天运的盛衰,知道时势的变化,所以养兵练将,等待时机而起。今天我出使修好,是邻国往来的礼节,记载在先王制度中,说什么臣仆?你祖先子文是楚国名臣,了解时势,通达权变,先生你大概不是他嫡系后裔吧?为什么说话这么荒谬呢!”

    计成然满脸羞惭,缩着脖子退回。一会儿,左边一人发难说:“平仲固然自负是识时务、通机变的人,不过崔杼、庆封作乱,齐国臣子从贾举以下,尽节为义而死的无数,陈文子有马不过能驾十辆车,也离开这些人。先生是齐国世家,上不能讨贼,下不能避位,中不能死节,为什么恋恋不舍职位呢?”晏子看他,是楚国上大夫阳匄,字子瑕,楚穆王曾孙。

    晏子就回答说:“怀抱大节的人,不拘守小的诚实,有远虑的人,哪里会顾虑眼下?我听说,国君为国而死,臣下应当随死。现在敝国先君庄公,不是为国而死;随他死的,都是他私人的亲信。我晏婴即便不才,怎么敢列身在宠幸人之中,用一死沽名钓誉呢?而且臣子遇到国家有难,能则图谋解决,不能就离开。我没有离开,因为要确立新国君,以保存国君宗族祭祀有人,不是贪图职位。假使人人都离开,国事还靠谁?况且国君遇到变乱,哪一国没有?先生是说楚国在朝的各位都是讨贼为君难而死的志士吗?”

    这一句话,暗指楚国熊虔杀君,群臣反而拥戴他作国君,只知责人,不知责己的意思。公孙瑕没话可答。一会儿,右边又一个人出来说:“平仲!你说‘要确立新国君,以保国君宗族祭祀有人’,话太夸张了。崔氏、庆氏互相图谋,栾、高、陈、鲍四家互相并吞,你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你出什么谋略计策,无非因人成事而已。尽心报国的人,就止于这样吗?”晏子看他,是右尹郑丹,字子革。

    晏子笑着说:“先生知其一,不知其二。崔、庆二家联盟,我晏婴独不参加。四家作乱,我晏婴在国君处。应该刚强还是柔和,看时机而行动,主要在保全君主、国家,这岂是旁观的人所能看清的吗?”

    右边又一人出来说:“大丈夫匡正时势,得遇君主,有大才略,一定有大的抱负,依在下愚见,平仲未免为鄙陋、吝啬的人。”晏子看他,是太宰薳启疆。

    晏子说:“足下怎么知道我鄙陋、吝啬呢?”

    薳启疆说:“大丈夫为明主作官,贵为相国,必然服饰华美,车马壮观,以显示国君的恩赏,为什么破裘瘦马出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