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一点地想,士绅根本接受不了皇权和军权制衡士绅,这个团体自从掌握主动权起,要的就是控制一切,包括皇权!
在军中根基不深的太宗即位后,面对武将总是心虚,于是开心万分地和文官集团联合,彻底把开国勋贵压制下去,太宗皇帝也在文官的笔中成为了圣君代表。太祖皇帝去世还不满五年,身为公爵的开国勋贵在御道遇到白身出身的宰执,就要站在路边向车架上的文官行礼。
之后便是套话了,什么大周的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粮食产量不断翻番,朝堂甚至有余力同时修理大运河和驰道……里面确实有文官集团的功劳,但貌似历朝初创,都是一样的吧?
太宗皇帝即位后,为了完成太祖皇帝的意愿发动两次北征,第二次的北征中被辽人射了一箭。新鲜了,征战几十年而闻名天下的大周禁军居然输了?要知道这仍然是征北汉、踏南唐、分出一只手就可以压制契丹的那批人啊?
事情没有结束,恼羞成怒的太宗皇帝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提高战力”,发下了著名的阵图。于是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禁军面对西夏和大理军队,居然一再败退。于是辽国人不断南侵打草谷,最终和大周达成檀渊之盟。
大周文官集团、士大夫集团彻底掌控军权十年后,大周历经数十年不断从各地征调精兵强将组成的禁军军团,失去战力;又十年,大周禁军失去对阵辽国和西夏精锐的战场优势;又二十年,禁军糜烂,阵图横行。
时间匆匆而过百多年,士大夫们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终极目标:把武夫们当狗一样拴起来,需要用的时候就拉着去咬人,咬完敌人就赶紧再拴起来免得伤人。
非要找武人地位低下的例证?狄青得胜归来后,名义上是枢密副使,他为自己属下求情却被级别相同的宰执破口大骂,还只能忍着,这件事应该很能说明问题。
“你那个部下,匹夫耳!得中进士者方为真好汉!”狄青的那个老部下,砍过百多个外族将士头颅的猛将,居然死在了一个世代刽子手的刀下,杀鸡给猴看!那位勇士被押上刑场斩首,始终不发一言,也不知是何想法。
辽国的南院大王和西夏国横山诸将是狄青的老对手,他们难以置信,战场上用兵如神的狄神居然会受如此羞辱而不反抗?!似有默契地,西夏和辽国收到狄青死讯后立即动兵,斩获颇丰……
本该与国同休、世代参军的勋贵后人,渐渐明白了应该如何行事,不明白的都被打压下去了。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开国勋贵如今只剩五个还有些影响力的将门,张李王樊马。
这五家的后代放下了雄心壮志,放下了兵书战策,整日里埋头度日,刷脸混饭吃。即使武举之类的事情躲不过去,将门子弟也往往找江湖好手和军中的后起之秀代劳,他们还可以操控赌盘大赚一笔。大周繁华至极的那几年,汴京,选拔武进士的赛场上,开始出现搞笑桥段……
将门子弟和高级将领小心些还可以安享富贵,底层的禁军士兵就惨了。原来每月的军饷能够发个八成,足够养家,可文官老爷们把控军权之后,灰心丧气的将领变本加厉地喝兵血,还让手下当劳力为自己捞钱。
李响到达汴京这一年,东京几十万禁军的军饷平均到手三成八,这还是李纲等人推动清查带来的福利。
士兵可以饿死自己,但不忍饿死家中的妻儿,于是禁军士兵开始变卖武器,倒卖军姿,训练荒废,军纪废弛。
大周工商不断发展,有门路的禁军都开始经商,但基本只能吃大族豪商的边角料,和各地士绅大户的摩擦也往往占不到便宜,谁让人家把控着话语权呢?禁军和厢军不让步的话,好多大帽子便被扣到头上,反正朝堂的宰执们最喜欢抓武人的小辫子。
所以李响把破局的关键放到将门身上。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