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厢房,上方是正堂。正堂墙板上皆有精美雕刻,如二十四孝图、忠孝节义、以及由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所组成成的鱼樵耕读等人文图案。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姿态可人,巧夺天工。
丁香兰问老者道:“老人家,原来你们家祖上官至尚书啊?”
蒲信义回应道:“咱蒲家的这座宗祠是为纪念宋朝的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蒲宗孟而建。宗祠正堂是供奉蒲氏祖先的地方,始建至今,已愈二百年之久。”
梅庆书环视院落,眼见青瓦朱檐、古朴典雅,独具疏朗淡雅的格调,不禁赞道:”好气派、好韵致的四合院,足以容千人同聚。“
蒲信义又道:“随我至青乐宫来吧,我堂兄正在那练字。”
两人又随老者过了厢房,便瞧见厢房北侧房内一白袍大袖的老者。散发如霜,长须飘逸,正全神贯注地在地面的宣纸上挥毫作书。他就是刚才蒲信义所说的堂兄蒲信仁,只见他运笔之手随所写笔画的横提折转,而随心所欲。蒲信仁的身旁,一柄秀气精致的宝剑置于桌上。在后面两侧的墙壁上,各是一排字体大小各异的书作。
蒲信义抬眼瞧见来了两位年轻人,停笔起身问蒲信义道:“怎么来了一对年轻人?”
两人见老者精神镌烁、目光如电,大有超尘脱凡的仙道圣僧气度,梅庆书赶紧答道:“我们从凤凰山下来,路经这里,来讨杯水喝。”
蒲信仁又问道:“衣上的血迹尚在”
梅庆书又道:“我们与清兵作战,现在正被一队清兵追杀,在您家填饱肚子就走。”
蒲信仁道:“少年英雄,能杀敌报国,真是可喜可贺。”
蒲信义端上茶水糕点,两人狼吞虎咽起来。
梅庆书一边吃着,一边向前端详老者的书作。看到蒲信仁所作书法,不禁赞叹道:“真是神来之笔啊,能写出这么好的字,我是第一次瞧见。”
丁香兰道:“你这下知道了,你那判官笔只能打打杀杀,却写不出这么美的字吧。”
梅庆书道:“我从小就练字,虽达不到这水准,但还是懂得欣赏,懂得好与不好。”
丁香兰拿起蒲信仁写过的笔,在纸上写了起来。写完一张纸叹道:“唉,差太远了。”
蒲信仁笑呵呵地说道:“小丫头还真有两下,得让老夫刮目相看。这般年纪,能写出这样的字来,将来定能大有造化。”
丁香兰被那宝剑所吸引,将剑身缓缓抽出剑鞘。 蒲信仁见此又道:“你会舞剑?”
看完丁香兰的一套剑法,蒲信仁摇摇头道:“你的剑法比你的书法,差远啦,书法与剑法可是有相通之处。”
丁香兰问道:“什么相通之处,想听前辈高论?”
蒲信仁道:“品鉴书作,先考其神采与意味,再察章法与结构,最后审其用笔之巧拙; 反之,习书练字,首要点画纯熟,此亦是书家基本的功夫。其次则讲字的间架结构及章法布局,最后方可练至风格神韵之美。 常言道,言由心生。而于书者,字亦如人。其品格、气节、道德发于笔端,行于墨迹 、溢于神采。观真卿笔墨,能感其庄严雄浑、正气凛然,必为报国忠臣;赏羲之兰亭序,可觉其风神卓然、清雅绝俗,必是美男子无疑。”
丁香兰问道:“请前辈讲讲剑法与书法相通之处!”
蒲信仁道:“ 唐人张旭,善草书。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剑,终有所悟,自此草书精进而成就草圣之名。由此可见,书法与剑法有相通之处。”
蒲信仁又道:“剑法有点、刺、崩、撩、云等。如同于书法中的点、横、撇、捺、折等笔法;剑法中有“虚、实”,笔法中有“藏、露”;剑者招式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亦如书者行气中的顾盼呼应、承接映带、笔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