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 武士道(第2/2页)  一本书读懂日本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的武士不逞匹夫之勇,不能因为卑怯者而玷污了自己的刀。只有为了主家而战斗,武士刀出鞘才有意义,因为这代表着武士的威猛、勇敢和勇气。这种勇气就是武士道最为崇尚的精神,为了主家,为了武士的荣誉——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对手的尊重,也才是一个武士真正的归宿。

    武士之道发展到江户时代初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一时期,“武士道”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716年,由江户时代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陈基写整理的《叶隐闻》完成,此共11卷,将有关武士的基本准则以及其修习武士道的心得记述在内,将武士道精神更为具体化,被后人称为武士道的修养。

    所谓“叶隐”,是指武士要像树木的叶荫一样,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家“舍身奉公”。“舍身奉公”标榜的是武士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它所强调的是战胜自己,而后战胜别人。战胜自己就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成为一个不为外界所动的强者。

    据《叶隐闻》记载,佐贺藩的先祖锅岛直茂对其子锅岛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锅岛直茂安排了10个罪犯让其子尝试斩首,锅岛胜茂一口气斩首了9人,当锅岛胜茂准备挥刀斩第10个人的首级时,锅岛直茂看到那人年轻力壮,这才让儿子免其斩首。

    这样的情境不免让人想起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百人斩”的恶行。事实上,武士道在培养武士成为内外兼修之人的同时,也让他们日渐变得冷酷、嗜血、盲从,逐渐成了杀人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具有思想的个体。这便是武士道残忍的一面。“明治维新”以后,武士残忍的一面发展成为军国主义思想,使这个国家走上了一条充满杀戮的变态发展之路。“二战”期间,武士道同神道一起,充当了日本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所谓“誓死效忠天皇”、“为天皇而战”、“切腹以谢天皇”等等都是武士道的典型糟粕。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