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昆虫文化 彩万志(第2/5页)  修仙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农政全书》,他说:“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其中蝗的灾害比水旱还严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农谚当中可以看到,比如“种田防三害,水旱与虫灾”。江浙地区在解放前有一个民谣,它说“旱死三千高田,还有三千低田,淹死三千低田,还有三千高田,蝗虫来了实可怜,实可怜”,就是有旱涝,有水地还可以,淹了呢,旱地还可以,但是蝗虫来了,什么都没了。

    1933年在上海的新闻报上有一个求蝗谣它是这样写的,它说:“蝗虫爷爷行行好,莫把谷子都吃了,众生苦劳了大半年,衣未暖身食未饱,光头赤足背太阳,汗下如珠爷应晓,青黄不接禾伤尽,大秋无收如何好,蝗虫爷,行行好,莫把谷子都吃了。蝗虫爷行行善,莫把庄稼太看贱,爷爷飞天降地时,应把众生辛苦念,家家饿肚太难当,尚有官差无情面,杂税苛捐滚滚转,土豪劣绅脚上镣,蝗虫爷爷行行善,莫把庄稼太看贱”,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对蝗灾是无望无助。那么古代人认为,蝗虫是掌握其它昆虫的一个神,是昆虫当中的皇上。所以,昆虫之神是蝗神,那么他来管着让蝗虫什么时候不发生。比如在北京,北京郊区就有蝗庙,蝗庙塑造的蝗神形象,是蝗神拿一个瓶子,瓶子上面有盖,里边装的全是害虫。那么如果是他不顺心了,人们对他不恭敬了,或者是也许是官僚了,那么蝗神就把盖子打开,那么各种各样的蝗虫都出来危害庄稼。

    比如对待蝗神还有刘猛将军,就是猛将,有各种各样的门神画来贴在上面,还有八蜡神也是专门治蝗的。那么蝗庙在全国各地大概是有数万个,就是非常之多。当然古代劳动人民,也与蝗虫做了很多的斗争,比如我们赶蝗虫,打锣吓蝗虫,还有鞭炮吓蝗虫,用火来烧蝗虫,比如现在我们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火把节,实际上就是用火来烧蝗虫留下的遗俗。不仅蝗虫危害我们的农作物,而且,其它害虫也能加害作物,比如我们的“农”字,农业的“农”字。现在的“农”呢,我们已经看不出什么意思了,但是它古体字能够看出来一些东西,能够看出来它的来源。比如这是一种“农”字的写法,大家看上面的两侧像什么,爪子,手,那么中间这一块呢,是什么,像田,但不是田是什么呢?是捕捉昆虫的工具,相当于簸箕一样,那么下边这个日月星辰的“辰”,它来源于什么呢?在甲骨文当中它像一个蛴螬,就是我们说的地狗子,那么这几个点,相当于气门,就是昆虫的气门。到了金文当中,气门,就是点消失了,气门没了,上面加了一个横,代表地面,那么下面,两个竖,代表昆虫的足,后来逐渐演变变成了日月星辰的“辰”。所以农业的“农”应该是什么?捕捉昆虫,是吧,所以,害虫对我们文化的影响,也是可见一斑。

    第二个,我们看一看蚕,那么蚕它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它起源于缠绕,蚕是吐丝结茧的,养蚕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伟大的发明,大约在五千二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了。古代人认为蚕有蚕神,蚕神就掌握着蚕的产量,蚕茧的收成。蚕神有各种各样的形象,比如有的是一个马和一个年轻的女子,另外还有是马鸣王三只眼,还有,像三姑蚕,还有蚕丝仙姑等等。这是一个现代的蚕庙,这也是雕塑一个女子,手中拿着茧,旁边有个马头。南方人称蚕神为马头娘,北方人,蚕神主要认为是嫘祖,那么为什么蚕跟缠相关呢,就是缠绕的“缠”相关呢?传说在古代有一户人家也有三口人,老两口和一个独生女,古代打仗的时候,都是每家派一个人。因为女孩不便出征,所以父亲就代她出征了,出征好长时间父亲没有回来,这个女孩子就非常想念她父亲,她家养了匹马是她家惟一的宝贝,就是比较重要的资源,值钱的东西。女孩非常想念父亲,她许愿谁能把她父亲找回来她就嫁给谁。这个马就听懂她的话,就挣断缰绳就跑了。结果,费了几天的工夫,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