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基本插不上嘴,能了解到前方军情的途径仅仅是街头上的报纸和刘凌从宫里听到的一些流言。曹震率领水师忙着对倭国进行封锁,估计长年驻守在海上的他还没听说北方边境已燃起烽烟。震北军被金山部和高丽难民的起义搅得焦头烂额,已经很久没人写信过来。
从周无忧那里听到的最确切消息是,此次蒙古大军分三路南下,东路璞英被困大宁,孤军坚守。西路蓝玉在玉门关奋力反击,毖敌将数十,得马匹上万。但蒙古人拼死不退,双方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正北方和林失守,都督冯诚战死疆场,冯胜仓促救援,结果在和林南四十里遭遇埋伏。双方激战一日夜,天忽降暴雨,平地水深三尺,火铳不能发射。亏得被冯胜留在后方押送粮草的李陵率五百死士冲入敌军中营,打乱了蒙古人指挥,威北军才得以从溃围而出,残部狼狈渡河,隔河与蒙古人对峙。李陵及随其出击的骑兵无一生还。
此时,距李陵入威北军还不到一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陵协助冯胜打造出了一只新式军队。可惜,这只新军出师第一战中先损大将。
一年前,李陵奉诏入威北军襄办军务。朱元璋希望他能挟横扫辽东的声威帮助冯胜尽快让威北军成为一支可以纵横大漠的力量。李陵把朱元璋的委托做得尽心尽力,就连对震北军过来的军官一向看不太上眼的威北大将军冯胜对李陵也是青眼有加。威北军中,李陵保持了大树将军的本色,很少开口干涉冯胜的军务。无论冯胜安排他做什么事,他都会完成得很到位。
起初李陵奉冯胜之命督办军需,很快就彻底解决了军粮在路途上损耗这个大问题。长期以来,从太原等地千里迢迢运来的军粮在路上至少要被服役的民壮消耗掉三成,军中一直也习惯了这种消耗。解决这个问题的通常做法是在起运时多加三成,到达目的地后扣除损耗正好满足军中需求。李陵在管理军需方面充分发挥了他的“奸商”特长,参照徐达当年在大宁的经验,以减少对地方农业生产的破坏为理由不再征调民夫运送军粮,换之以命令地方官员把军粮承包给商人运送的方式。商人把粮食运送到目的地后,威北军按实际入库数量开给商人收据,商人再凭借此收据回到地方取相当于入库粮食的两成作为运粮的报酬。仅此一条措施就堵死了很多人的财路,也开辟了很多人的财路,称颂之声和抱怨之声交替着直达朝廷。朱元璋见了地方上弹劾李陵的奏折后不但没有怪罪李陵,反而下令将此制度推广到各军,并且称赞李陵有儒将之风,赏黄金百两,锦缎十匹。
常冒参股的北平毛纺行业经常到大同附近收购牧人的羊毛,李陵见到后主动让士兵们搭了几个商栈供商人们作为交易和储存货物的场所,很快那里就成了大集,每天进出商人奉献的租金就可以买好几头牛,威北军的营地中时常飘出牛肉的香味。蒙古人的牛不用来耕种,屠宰起来不违反国家律法,这种没干过活的牛肉肥筋嫩,深受士兵欢迎。
“老弟不去做陶朱公,真是屈才”,冯胜有一次在军中庆功宴会上喝醉了酒,拍着李陵的肩膀说。那次贺铲平了小股骚扰百姓的马贼,李陵建议把俘虏按在马贼中官职大小、罪行轻重判处三十年到五年劳役不等,然后出租给商人开凿大同附近的荒山,顺便修整道路。路过的客商在一个经历了数千年山洪冲击而形成的沟谷中发现了极品泥炭(煤),大批的采炭商人涌入深山,在人手奇缺情况下俘虏们租出了非常好的价钱。
出租俘虏、开设商站、修整商路,不到一年的功夫李陵给威北军赚到了大笔的白银,并且军方仅仅是收了些租金,没投入任何产业。滚滚而来的银子换成蒙古人的牛羊填进了将士的肚子,有些因贫困而加入军中的士兵脸色渐渐红润,训练起来也越发有精神。
提出合适的训练方法是李陵的本职工作,他把在震北军中的作战方法编成了一本手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