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彩云之南(一)(第4/6页)  《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收获总是有的,至少通过紫色花瓣做成的试液,武安国检测出了马鞍山铁矿呈酸性。以前的官员们照搬北平的冶炼技术,什么都是照猫画虎,惟独耐火炉衬是用本地磁窑专用的材料烧制的,也是酸性。

    改良了耐火炉衬为碱性,加高了炼铁炉烟囱高度,炼出的东西终于能叫钢和铁了。但是质量依然不理想,马鞍山出的钢和北平的钢一碰,立刻显出原型,裂了。

    理论上,这是因为含钢材磷量过高引起的,但是,用什么样的配方脱去多余的磷和硫,又成了问题。武安国已知的办法是向钢水中加入石灰和氧化亚铁,问题是加多加少都会影响钢的最终质量。

    瞎猫也偶尔会逮到死老鼠,既然古代科学来自于凑巧,那自己不妨再凑巧一番。没有科学的方法,由试验凑出结果也是好的。无数次失败必然会导致一次正确。

    想到失败,武安国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他先把自己所知道的炼钢大忌和马鞍山冶炼场的设备仔细的对照了一遍,已知的错误路径就不必重复了。

    然后,把工人分组去做试验,五台试验用冶炼平炉中加入不同质量的试剂,并且在科学院和冶炼场悬赏征集可以可改进冶金工艺者,只要建议被采纳,无论是否有效果,皆赏银百两。

    好在朱二从高丽敲诈出了足够的钱,朱元璋看着号称大财神的武安国一道道请求增拨银两的折子,暗地里不住咧嘴。这个武大财神朕现在为何怎么看怎么像个散财童子啊。

    唯一让朱元璋满意的是,随着时间和银子的流逝,送到御案前的钢材质地渐渐好了起来。

    洪武十四年春,当按照冶炼科博士凌昆的建议向高炉和平炉内加入了江南特产的煅烧过的白云石粉后,武安国终于可以决定马鞍山冶炼场整个炼钢的工序和配方了。

    虽然最终没有达到北平的所产钢材的水准,朱元璋依旧龙颜大悦。特赐所有参与人员御宴十桌,白银万两。有了钢材,就意味着京城工部制造局可以制造新式的火器,意味着军队建设的快速化。肉疼地看看马鞍山冶炼场消耗的银子,朱元璋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洪武十四年春二月,朱元璋罢各布政司铁冶,令民得自采鍊,每三十分取其二为税。着海关严禁精钢出关。广平吏王允道言:“磁州产铁,元时置官,岁收百馀万斤,请如旧。”,元璋以民生甫定,复设必重扰,杖而流之海外。驸马武安国谏曰:“官办铁冶,利於官者少,损於民者多,不可再开”,帝许之,告诫百官,“有敢复言官冶者,杖五十,流放三千里”。月末,官刻科学院所著《冶经》,公布天下。令民自行改进各地冶炼方法,因地制宜。(酒徒注:正史上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以铁矿国家专营害民,废除了国家专营的所有冶炼场。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被继承者逐步恢复。)

    洪武十四年春三月,擢忠勇侯李善平为工部侍郎,主管京城制造局。善平以腿疾固辞,举北平参政周无忧自代。

    洪武十四年夏四月庚午,平南军成。朱元璋命沐英率军镇四川,调震北军宿将入威北、定西、安东襄办军务,协助主将训练新军。永明侯李陵奉诏入威北军驻大同,武毅伯张正武入定西军驻玉门,安乐侯王浩入安东军驻金州。燕王朱棣以北方战事未了为由请朱元璋不要损害震北军战斗力,朱元璋不听,下旨让他自己选拔合适人才填补空缺。

    “再这样下去,震北军的家底就要让万岁掏空了”,在与武安国私下聊天时,周无忧不乏担心的说。

    “操之过急,但有谁能劝得住呢,现在皇帝已经被辽东的胜利冲昏了,恨不得明天就一统天下,你那制造局的差事不好当啊,各军都赶着要装备呢”。武安国早就料到朱元璋会这么做,不把自己的力量分散干净,这个皇帝不会就此罢手。周无忧是震北军故人,二人的说话虽然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