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经济(第2/6页)  《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愧则已,敌我之势悬殊,一时退缩也不算懦弱”。

    这番宏论李善平闻所未闻,有心反驳,又隐约觉得有些道理,若说赞成,和圣人之言又相悖。看来今天下午对学生的教育,又被武安国给搅了。武安国没事总是教孩子们些言论,听着似是而非和礼教相悖的东西。好在他还没把人人平等之类的道理讲出来,否则非得把李善平吓死。

    “兄弟,你真的想终老于此吗”?学生们散去后,李善平轻声问武安国。

    武安国正在自得其乐的做俯卧撑,听到问话,头也不抬的说“有什么不好,这里民风质朴,风景秀丽。忘情于山水间,天不收,地不管。唉,看你,一打叉我都忘了做了多少了,还得从头来。一、二、三……”

    “可兄弟的才华不就此埋没了吗”。

    “能让这里的父老多收点谷子,多挣点银子,不是很好吗”。武安国见李善平问得认真,不忍置他的热心于不顾,从地上爬起来,看着他认真的说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济天下未必非要出将入相才行。况且弊履繁华,浮云生死,何必拘泥其中呢”。

    “好一个‘弊履繁华,浮云生死’,也只有如此之人,才有如此气魄,为此当浮一大白”。说话间门外转出一个青衣小帽的读书人,鼓掌喝彩。

    武安国和李善平两人光顾说话,竟然没有看见有客来访。回头看去此人高七尺,白脸庞,修眉下一双眼睛如涂漆一般,甚是有神,颏下绪着一缕短须,收拾得十分整齐。身后跟着两个随从,牵着三批马,看样子已经在门外听了多时。

    武李二人正要招呼,那人已赶到前来,长揖到地,“怀柔县令郭璞,谢武先生为民除害”。

    武安国平时听村民们说,县令是个清官,此时见他如此客气,也不愿怠慢,赶紧回礼,口称“不敢不敢”。那边李善平在轮椅上拱手道:“不知父母官大人到来,有失远迎,还望大人恕罪”。

    那县令摆摆手,说,“今日便装,为的就是不拘俗礼,先生不必客气”。转身从随从手中接过两封白银,双手呈上,对武安国说:“这是敝县先前立下的除怪的悬红,共200两,请先生笑纳。”

    武安国推脱不过,只好接了。见两个随从还站在门外,赶紧和县令一块让进屋内,请坐了喝茶。那两人如何肯坐,拉扯了半天,直到县令发话,才欠了半个身子坐下。

    武安国让李善平陪客人说话,自己出去烧水泡茶。那县令看李善平坐在轮椅之上,轻声问到,“先生莫非就是那个敢捋蒙古人虎须的铁胆书生李善平”。原来随着匠户营的木器四处流传,武安国和李善平的故事也不胫而走。“铁胆书生”就是街头巷尾的百姓送给李善平的诨号。

    “在下就是李善平,却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铁胆二字,大人说笑了”。李善平见平生最痛苦也是最得意之事被人提起,脸上一红,赶紧自谦。

    “先生不必自谦,先生虽为书生,这份胆色,却世间少见。郭某第一次听说二位的之事,便想登门拜访,只是一直忙于公务。今日终于可以一见。我县有如此人物,我也脸上有光啊”。

    二人客气了几句,便谈杀虎斩蛟之事。街头巷尾的传闻,郭璞早听过多遍,此时再听详情,仍觉惊险。听到武安国乃是海外归来,仗义拔刀,更是增加了几分佩服。再听武安国造水车、风磨等事迹,不由赞叹到“怪不得这遭灾的村子,庄稼长势如此之好。武先生真大贤也!古人说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此言果真不虚”!

    等到武安国倒茶上来,宾主间交谈已到高兴之处,再无半点拘泥。郭璞是个好学之人,并非科举出身,是明朝立国初,让各地推举官吏,从绍兴被选拔上来的。因此也没那么多迂腐之气。武安国刮着肚子里的历史知识,杜撰些海外奇闻。郭璞听了,竟觉非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