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8 章(第2/5页)  驼峰航线1791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的"朋友"可以任意在自己房间内进出,就是再好,肯定心里也别扭。

    其实早在三十年代末期,就想把美国人给"踹"了,无奈和日本人全面对抗之时,实在是没有机会。林伟成那次赶走所有美方机长,只不过是"踹"前一次"预演"罢了,但后来的一切表明,这一脚,实在不是可以随便踢的。整个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对外的惟一通道就是"驼峰航线",在和日本人jiāo火中,每一滴汽油、每一颗子弹-所有军需给养,全都是由中航经驼峰航线运至国内,此时如果还想着"踹一脚"的事情,简直就是疯子,没法踹,也不能踹,于是就不断地变换总经理,就是不能和美国人靠得太紧。另外就是,有几个总经理是从军方过来的,自有其"秘密"。抗战结束了,又想踹,这内战又开打了,还是不行,直至中航的最后起义,回到内地,回到了新中国。

    老人们说,抗战结束后,那时谁要在中航工作,就像现在人们说起在"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工作一样,足以把对方羡慕得要死。

    老人说,中航抗战时期还不行,毕竟牺牲太大。主要是抗战胜利后发展起来,飞机一下子就扩充到60多架,远东第一,世界第六。在香港,我们在地上走,前面得马上让路,那时的什么"国泰"啊、"日航"啊,算得了什么啊,都不在我们眼里。

    我们起义前,潘国定住别墅、开跑车,一个月工资是两千多美金。

    主要是有序,一切都按制度做事,于是,不管总经理怎么换,在邦德的调理下,中航的一切按部就班,也没有因为中方领导的频繁更换而有"一朝君子一朝臣"的现象发生。

    所以无论总经理怎么换,它不乱。

    正如飞越"驼峰"的非常时期,伤亡那么大,也没有在哪个环节出现差错,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所以"驼峰"空运最紧张时刻,反而看不到邦德的身影。

    与显摆、张扬的美国佬不同,当初开辟驼峰航线时,中国航空公司也没有大张旗鼓地鼓噪,而当战争结束,需要关闭驼峰航线,也没有人搞一个什么轰轰烈烈的"闭幕式",一切都在悄然之中条理分明地进行。

    几乎是问遍了采访中的老人:"中航是什么时候停飞驼峰航线的?"老人们的回答倒是让我十足的吃惊-没有一个人能说出确切时间。

    在资料中,我找到了答案:和印中联队不同,中国航空公司把驼峰航线一直延续到1945年11月29日以后。

    有史为证:1945年11月29日,中航96号C-47在执行汀江-昆明途中遇险。

    机长黄景仰、报务员涂健脱险,副驾驶潘敬遇难。

    之所以能有人脱险,是因为已经飞离了驼峰航线。

    仗,打完了。美国人走了,印中联队撤离了。所有带不走的家什他们要么卖的卖、要么送的送,中航不行啊,在汀江、加尔各答的很多"家底"还得一点点搬运回国,这就是为什么中航一直在驼峰航线上飞到1945年底的原因。

    我曾问过多位中航的老人,驼峰航线那么险恶,从始至终,难道就没有逃兵?

    "没有。据我所知,没有。"宁衡老人这样回答我。

    "胆小鬼是不来中航的。"陆元斌说。

    非常难见的一景-印中联队C-47编队从阿萨姆起飞,即将穿越"驼峰"。

    梁鹤英:"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没有,一个都没有!"李宏揆盯着我看了半天,最后在牙缝中愤愤挤出一句:"一群亡命徒!"

    ------------

    不是最后的最后起飞

    ------------

    看出日本人坚持不了多久的"火候"后,将军知道,告别上帝的弃地-"驼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