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第一首诗,已经令她和李治,觉得耳目一新,大感新鲜。 真不知阿弥还能作出怎样的诗来。 虽说早就有耳闻,阿弥颇有诗才,但当面时,还真的没听到吟过诗。 有了武后开口,满殿文武自然无人敢再质疑。 就见苏大为在含元殿上,缓缓踱步,气势沉凝。 说也奇怪,明明是武将出身,身上平日里透的是如山岳般沉稳的肃杀之气。 但这一刻的苏大为,真的从身上透出一种令人惊艳的优雅从容。 如隐世大贤般。 虽然在狂风暴雨,权势博弈漩涡中,却有一种在竹林里信步闲庭,不惧风雨的浪漫旷达。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王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此诗一出,满殿皆惊。 哪怕是端坐于龙椅上的李治,也情不自禁的站起身。 “此诗……” 好大的口气!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纸船明烛照天烧? 借问瘟君欲何往? 这不光是指的蜀中疫情,而是包含了整个华夏的疫情。 才有瘟君一说。 要说困扰大唐的事,如今除了关中疲弊,天下时不时爆发的瘟疫,绝对是最令李治头疼的大事。 偏偏瘟疫之事,又与天人感应牵扯。 他自从登基以来,苦心造诣,灭国无数,拓疆万里。 其功绩比之太宗也相差仿佛。 西突厥在他的治下灭了。 西域数十国在太宗朝时叛时降,现在也被驯服了。 太宗没能解决的辽东、高句丽。 在他手上也变成大唐内藩,为安东都护府所统辖。 西域设立大都护府,稳如泰山。 唯一一个跳反的强国吐蕃,也被灭了。 甚至远到天竺,也成为大唐的羁縻州。 普天之下,莫不以唐为尊。 天可汗三个字,叫得堂堂正正,莫敢不从。 乃敢自称天皇。 与天比肩。 但唯有一样,那是李治心中之刺。 瘟疫! 不说蜀中大疫。 从大唐建立,从贞观十年起,每隔数年,便会爆发一场大疫。 如旧唐书《五行志》所载,永淳元年六月一场瘟疫:关中初雨,麦田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籍于路。 正因为这些天灾,李治这些年被言官以天人感应弹劾,不得不下罪己诏,甚至武媚娘也不惜抛出贺兰敏之等人去顶罪,以代表应了天人感应。 为此,世家门阀趁势而起,纷纷上言弹劾,说朝中有奸佞,陛下您应该好好检讨自己为政的得失。 就差没有把废后直接说出来了。 武媚娘为此也不得不忍气吞声。 但是,实在没法子啊。 天灾不断,什么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 陛下您说您为政没错? 那天灾不是老天爷给的警示吗? 李治与武媚娘并称天皇天后,二圣临朝。 人间的帝王都不足以评价他俩的功绩了,都要成圣了。 但是泰山封禅之后,现实却是无情的给他俩狠狠一耳光。 空有雄心万丈,一个个敌人倒在这二圣夫妻档的脚下。 但,偏偏有一个敌人,他们是无论如何无法战胜的。 那就是老天爷。 瘟疫的历史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无数文明旋起旋灭,其历史进程,都与瘟疫有着重大关联。 后世考古,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记载。 “疠”字可见于《尚书》、《山海经》、《左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月庚寅,蝗蟲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 到汉代,汉书记载大疫十四次,其中确切时间记载的有九次。 每次大疫,基本都在冬季。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冬,北方发生疫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