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重心都很低,离地不太远,因为大家都还是更习惯使用传统的非高足家具。
要想表达亲近尊敬的感情,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弯下去,在离他们较近的地方跪倒,叩头以后直起腰,就势坐在自己小腿上,以平视或略微仰望的视线与父母对答谈话,大家都觉得比较舒服。
如果不这样,而按照后世习惯使用桌椅板凳等高足家具以后养成的习惯,进门以后躹个躬,然后双腿并拢站直跟父母说话,而父母坐得很低,变成他们要抬头仰望你,说不了几句脖子疼还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一上一下的俯仰尊卑感完全颠倒,老爷子越说越暴躁是肯定的了。
正因为中古以前“跪”和“坐”的姿态位置差别不大,大家对于“跪”这个礼节并没有太多屈辱感。进朋友或者长辈家,向主人屈膝跪拜一下,主人不管答礼不答礼、还拜不还拜,他也都在地上或者矮床上屈膝待着,模样都差不多。
等展到后世,大家都去坐椅子了,进门跪在地上磕头,而主人坐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剔牙,居高临下地问话,这样的情形才让人感觉很屈辱,那个时候人们也就不再随便轻易地行跪拜礼了。
而且,跪拜礼和跪拜礼也不一样。平常日子去向父母问安,跪倒以后快地用额头碰一下地面就直起腰,这样就行了,要想再隆重一点,花点力气让额头在地面上碰出响声,这个礼叫“顿”,近代俗称“磕响头”,在唐朝是卑幼对尊长的日常性礼节。平辈也可以行这个礼,您去朋友家拜访,对朋友叩个头,朋友也叩个头回礼,然后大家跪坐着说话,谁也不欠谁。
比“顿”礼节轻一点的,叫“拜手”,用在更加随便一点儿的场合。比如跟父母聊着天,老爷子夸了您一句“昨天写的字有进步”,作为乖宝宝需要谦虚逊让一下,嘴里说着“承蒙大人夸奖诚惶诚恐愧不敢当”之类的话,两手在胸前拱抱,头也低下去,脑门碰到手就行,不用磕地,这就叫“拜手”或者“空”,简称为“拜”,是所有跪地礼里最轻的一种,应用也比较广泛。
如果需要行很隆重的大礼,比如说今天要去当兵服役,可能再也回不来了,那么拜别父母的时候,需要“稽”。
先双膝跪倒,慢慢跪,这个礼的精髓就在一个“慢”字。慢慢弯下腰,双臂伸直,举过头顶,左手在头上压住右手,跟着身体一起往前弯倒,直至右手掌心接触到地面。这时候头也弯得跟地面很近了,慢慢叩在地上,位置是在手臂围成的圈子里,膝盖前、手掌后,不要动。稽可不能像顿那样头一触地即起,得保持这个弯腰伸臂叩头的姿势一定时间。
要保持多久?最稳妥的办法是支起耳朵听着,听头上那个受礼的人话示意可以起来了,然后再收动作爬起来。“稽”这个大礼对行礼人的身体条件要求还是挺高的,所以很不经常施行,一般都是在最隆重的场合,臣拜君、子拜父、徒拜师才行此礼,而且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身体僵硬衰弱的老臣、身上穿了硬甲的武将,都有优惠减免政策。
和尚道士们也动不动跟人说“贫道稽了”,但要期待他们也像正常人一样屈膝跪拜,那可就上当了。人家宗教界人士一向主张自己有特权,在家不用拜父母,上朝不用拜皇帝(为此一直跟历朝历代官方掐架,唐朝贞观五年春季,正月,诏令和尚、尼姑、道士都要叩拜父母。),号称“稽了”,其实只是向人弯腰一拱手或合十,完事儿。
既然说到这儿了,咱们再讲讲日常生活中各种不需要跪地的礼节。大家要知道,唐朝即使是都和皇宫里,硬化的路面也很少,绝大部分室外道路都是黄土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熟人在大街上遇见了,要求双方必须下跪叩头打招呼,那真是对衣服的摧残啊!
所以从实际需要出,在室外要求士人行跪拜礼的情况就并不太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