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崇城安定以后,文王回到西歧,散宜生即带土行孙前来求见,一番礼罢,听说南王鄂顺之死,文王是黯然不安,作为一方诸侯,或可以争霸天下的人物,却死在一无名的小人物之手,实在是太令人惋惜了。
各位,南王若在,必是牵制一部分朝歌的军事力量,这就能使西岐的军事力量得以长足、顺利的发展。南王若不在,他手下的那些小诸侯必然混乱,借机争夺地盘,南王手下有二百余诸侯,一但争夺起来,必然是割据一方,使南疆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而且,他们一但争斗,动手打起来,必如土匪一般,四处骚扰,从而影响到西岐这边的安定团结。就如北边百姓在北伯侯的暴政下,不堪忍受寻求西岐保护一样。
当然,文王还不止考虑到这些,他考虑的更远,南疆乃荒蛮之地,多是一些南夷部落,小诸侯们闹腾起来,哪里有精力和他争斗,必然会使西岐顾此失彼,也就是说,拿捏不当,南蛮必成西岐的心腹大患。
呵呵,拿捏得当,使他为我所用,这才是所有军事家的梦想。
姬昌想,要想他们为我所用,听我调度,必然要先使他们对我心悦诚服。
当然,若能使南国的小诸侯都臣服,彻底的收服他们。对西岐来说,今后将是利多弊少,他们不但不会在西岐的后方闹,还能助西岐争夺天下,更能使天下诸侯对西岐产生景仰,归顺之心。
当然,目前若要想收复南疆,西岐必须有一个强大的领导集团和领导人物,否则也是不行,唉,自己已老,力不从心,到底由谁接任呢?这个人物不但要精通文治武功,还要精通诸子百家理论,以便今后能全面掌舵西岐,也就是说,这个人须有一代帝王的魄力。
想到这里时,文王是黯然不语,叹息不止。各位,并不是说文王的才能不够,不具备管理西岐的能力,在我中华民族泱泱历史长河里,文王当是具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极少数帝王。
那么,这一会他叹的又是什么劲呢?
原来,文王从崇城回来之后,感到自己年纪已老,行动起来甚为不便,征服南疆这等大事,已经不能亲为了。
当然,此等大事不去亲征,显不出一代帝王威仪。即便不亲征,也须坐镇西岐,以便统揽全局。
文王这会儿感到力不从心,所以,他就叹气了,一叹自己老,二叹儿子小,长子伯邑考亡后,次子姬发年青,只怕是少不更事,不足以承载全局,由他承载西岐全部事务,只怕会有人不服,从中作梗。闹得不好,西岐国也会像崇城那样发生裂变,成不可收拾的残局。
啊,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呀。
“啊,由他看家尚可,真要让他出征,我西岐乱了,又能怎么办?”
让幼子出头打浪,承担风险,天下任一父母都会舍不得
唉,事情到了这一步,下一步可怎么办呢?
文王考虑得远,身体渐渐的差了,就如那灯烛即将耗尽,须早定下主意才是。
他就想托孤与子牙,欲与子牙结拜,子牙推辞不受,文王竟是急火攻心,倒了下去,多亏燃灯大师前来,施展了归引神功,方将他的生命又延续了一阶段。临终时,文王终将姬发托付于子牙,拜子牙为尚父。
各位,详细情形见本书第一部《恨海情天》部分,这里不再烦絮。
文王既薨,所有事务都得拖延,一切安排停当,已经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南疆之事如离弦之箭,不能再拖,再拖恐有他变,引来西岐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子牙就对燃灯大师说:“大师,大王如此信任于我等,按理说,出征南疆的事情我该亲去,但是,西岐的一切事务如今未定,二公子还在哀痛中,再说这里,还有一些具体事务,也须由我来打理,我是离不开这里了,但南疆的事,也是迫在眉睫,不能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