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的那些中原军队,他们更崇尚进攻,自然不会青睐机动性过低的方阵。
但不可否认,方阵只要排列的齐整,再加上整体划一的动作,视觉上的效果是相当有震撼力的。
一千多人的大方阵,营官和旗手、鼓手、号手站在前排右侧,都是步行。而且营官就是站在第一排的右端,观察前敌,发号施令,鼓手、号手和旗手根据他的命令不断的做出反应,一排排的兵卒则是按照旗号和鼓声、号声做出战术动作。
每一排两侧都有军将。他们负责纠正阵型,维持队列的距离,以及临敌应变,指挥战术上的细节。
因为身在方阵中的每一名士卒都是跟着同样的鼓点行动,所以整个方阵有如一人,连地面的颤动都极富节奏感,看起来极为壮观。
这不是通常的军阵,汉军的将领虽然也讲究身先士卒,但他们往往是做为尖刀出现在战线的最前沿,凭借自身的勇武,撕裂敌阵,为身后的大军打开突破口。
而这方阵中的营级主将虽然也站在最前面,但他的作用却纯粹是压阵脚和指挥作战,而非一马当先的斩将夺旗。
这样的阵势,对队列的要求颇高,行动进退有序,不能随意而为,这也决定了移动速度是相对匀速而不会太快。但四个一千多人的方阵齐头并进起来,给人带来的压迫感也是相当巨大的,就好像是一座会移动的山压过的那种感觉。
如果这是青州正规军的演练,马岱倒也不会太过震惊,古往今来的兵法大家们对阵列的研究早已炉火纯青,想破这种纯粹靠密集阵列发挥威力的方阵并不难,即便是没读过多少兵书的马岱,也能不假思索的列举出四五种可行性极高的办法来。
问题是,这只是一群民兵,在王羽这几年的南征北讨生涯之中,依靠民兵作战的例子,总共只有那么一次而已,这些人根本就不在青州军的战斗序列之内!
连战斗序列都不是的一群人,也能操练成这种程度,这里面蕴含的意义就太过惊人了。
而且马岱很快发现。自己想出的应对方法,似乎有些是值得商榷的。
破密集阵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远程攻击,对付这种纯以矛戈为主的阵容,只要敞开了用弓箭射击就可以了。阵型越密,就越是一群活靶子。
但在方阵周围却有一群人一直围绕着阵列来回跑动,时不时的会突到前面,举起手中的弩机,或站或蹲的摆出瞄准射击的姿势来,这就麻烦了。
众所周知。弩的射程比弓要远,特别是军中的强弩,最大射程比强弓曲射还要高出了近倍,不考虑耗费,弓弩对拼的话,弩八成是要占上风的。
弩的最大缺点就是制作不易。成本太高。但好处也很多,除了威力和射程之外,弩手也更容易培养。一个优秀的弓手可能需要十几年的苦练不缀,就算是军中那些放低标准的,也少说得练上三五年,才能保证一定的准头。
但弩手就简单多了,随便训练个十天半月。就勉强能上阵了,反正强弩杀伤靠的是齐射的巨大威力,个人的准度并不是很重要。
一想到青州甚至有余力给非正规军装备弩,马岱震惊之余,从心里泛起的更是浓浓的苦涩味道。西凉军中,想拥有一柄合格的骑弓,都至少得是军官级的人物,两边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
矛戈方阵像是个由人组成的城池堡垒,攻击力有限,但近战防御力却相当强。弩手可以依托这个城堡回环作战,大大弥补了双方的弱点,形成了呼应。
这可比单纯的方阵或者强弩箭阵难对付多了。
当然,这些民兵没见过血,别看在校场上似模似样的。但到了沙场,见到万马奔腾而来的场面,说不定直接就被吓软了。
刚想到这里,只听一声尖锐的号声,鼓声也是变得急促起来,只见正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