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六五章 高唐会盟(第2/4页)  三国第一强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瓒的这番对答就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听说寒酸的招待规格背后还有这样的深意,将士们无不感动莫名,连两路盟友军中也是交口称赞,可算是意外收获了。

    当然,对此在意的,只是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卒,眼下,军中的高层都就另一个话题议论纷纷。

    “参与者得利,就是王霸之道,子龙、疯子,你们不觉得,主公这话听起来浅显,深思时则高声莫测吗?”

    太史慈与赵云、秦风一道等候在大营北门,身上衣甲鲜明,在朝阳的映射下闪闪发亮,身侧是两排肃立的士卒,三百人的队伍,排出了几十步远。

    此刻,这位青州第一悍将正侧着头做深思状,任由明媚的春光洒在脸上,将他那张很有男人味的脸映得更加菱角分明。

    “这有什么好高深莫测的,打仗是为了干什么?不就是为了捞好处吗?要是参战就有好处拿,那谁不愿意打仗啊?”

    秦风撇撇嘴,指着北方大声讪笑道:“你看看塞外那些胡人,不就是这么回事?打进边关,就能随便抢,随便拿,抢到一次的收获,就能顶得上在塞外放半年羊,有人振臂一呼,岂有不万众响应的道理?这个啊,就叫参与者得利。”

    “对哦。”太史慈眼睛一亮,两手一拍,赞道:“疯子,你也很聪明么,商君书上说闻战则喜,可不就是这么回事么?当年的强秦还不就是这么横扫六合的?哦,那也不对,若是这招好使,秦国怎么后来又亡了呢?”

    “那谁知道呢。”秦风挠挠头,他自幼从军,在草原上打了二十年的仗,对胡人倒是熟悉得很,商君书什么的,则听都没听过。

    “暴秦……”赵云开始只是听着。两人问他也不答话,直到两人都在挠头。他才开口道:“应该没能将此策贯彻到底,或者说商君与主公的观点只是表面相似。实则不同。”

    “怎么个不一样法?”太史慈追问。

    早在青州新政施行之初,王羽就提出了‘屯田、尚武、养士’等多个理念,施政过程中,又有抑制豪强等诸多变革之策。不过,这些理念和政策算不上什么创新,只能说是将前人的良法照搬,用以恢复青州的生产、民生罢了。

    而在数日前的那场论对中,王羽却提出了一个核心思想,表示青州新政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为最终目标做铺垫的,这就很值得关注了。

    正如秦时商鞅确立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汉初的‘无为而治’,武帝时代起的‘中央集权’,只有有了核心理念,施政才有脉可循。

    因此,消息一经传开。无论文武,青州高层都在讨论这个话题,猜测着青州的未来,应该是个什么走向。

    性子最急的太史慈甚至跑去找王羽当面问询。只可惜,一向直截了当的王羽,这一次却玩起了神秘。无论谁去问,都是笑而不语。

    一来一去的。这个话题倒是越发的引人入胜了。

    “秦国军队的功勋制度很完善,故而在战场上。一直能做到将士用命,奋勇作战。但与战争相关的后勤部分却是割离开的,主公曾经说过,说秦国的工匠,是很神奇的一群人,他们制造的弓弩、箭矢,几乎达到了标准化的程度……”

    秦风眨眨眼,插嘴问道:“标准化?那是什么?”

    “就是……”赵云也有些挠头,主公的这些新名词用的时候很好用,解释起来却很麻烦:“就是不同的工匠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用的工序也差不多,连耗费的时间都差不多,就可以称之为标准化了。”

    “听起来也没什么嘛……”太史慈二人对视一眼,都很茫然:“这有什么好处么?”

    “当然有好处了。”赵云耐心的给这俩求知欲很旺盛,但对细节向来不求甚解的同袍解释着:“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就可以统一使用,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