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三章 郢州(中)(第2/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只不过所谓的“挑衅”,是北元过去常干的事,现在却倒了过来,受到了过去被挑衅之人的挑衅,这就难怪北元朝中的蒙古大臣、包括忽必烈异常愤懑。因此草原上的事情刚安顿下来,老忽立刻就把玉昔帖木儿和哈剌哈孙派到了襄阳。

    而玉昔帖木儿和哈剌哈孙来了之后,却对宋军无从下手。因为宋军的“挑衅”,除了先期抢夺了汉阳,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水师战船在荆襄之间的水面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的活动。

    玉昔帖木儿和哈剌哈孙其实并不是不明白宋军这样做的真实目的。对襄樊的争夺不仅是地面上,而且还在于水上,这是所有参与之前那次争夺战的人所达成的共识。

    可问题是北元的水师却根本不是别人的对手,甚至一旦派他们出战,还出现了倒戈,这就让玉昔帖木儿和哈剌哈孙对宋军的这些行动难有作为。

    但玉昔帖木儿并没有对此沮丧,因为他很清楚这样一点:宋军的水师再强,当受到步骑夹岸的攻击时,他们的水师也难以承受。反过来,由于襄阳在汉水的上游,只要宋军水师失利,顺流而下的元军水师仅仅是硬冲,也能冲垮对手。这就是当年阿术屡屡挡住宋军增援的重要原因。

    玉昔帖木儿所知道的,张世杰同样知道,已经周旋于荆襄那么多年的他,不可能不了解许多其中的关键。

    他再清楚不过,由南向北,通往襄樊的主要道路有三条:

    一条是走东线,从汉阳经汉川、安陆、随州、枣阳、然后抵达樊城城下。这条线路的距离最远,而且随后很可能受到来自河南援兵的夹击。

    另一条由江陵出发,经长林(后世的荆门)、宜城或南漳,到达襄阳城下。这一路基本上是旱地,只有到了宜城,才能与水师汇合,所以前期无法借助水师的力量。

    而最重要的一个线路,就是从鄂州和汉阳沿汉水溯流而上,经过复州、郢州、再到宜城,最后是襄阳。这也是过去宋军解围襄阳时所走的主要线路,因为只有这条线路才能充分发挥宋军的水师长处。

    某人曾经当着荆湖都督府众人的面说过:“要在荆襄地区打掉北兵的骄横之气。”张世杰是绝对能够领会这句话背后含义的。

    事实上,宋军无论走哪条线路,都不能回避和对方在旱地上对决,而一旦旱地上失利,襄阳又在对方的手中,即便水师能冲到襄阳城下,也不可能站住脚。

    就算没有军情司这些年的线报,张世杰其实原本也很清楚,北元在襄樊地区的水师并非没有一点实力。

    当年南宋一次又一次前去解围失败,其后果之一,就是遗留给了对方大量的战船,使得北元围困襄樊的水师,实力不断增强。到了后来,不仅是张世杰守郢州时,也开始需要在水下下桩,以拦阻对方的战船沿汉水而下。就是伯颜渡江所搭的浮桥,用的也全是缴获的宋军战船。

    所以,在张世杰的全盘计划当中,宋军在实施夺取襄樊行动之前,先期就要确保水上的优势。为此他放开了水师的手脚,任他们在湘汉的水面上自由行动。其所给的指令,就着重强调了一点:“清剿湘汉的水面,消灭北兵的水师,尽力使他们不能成为以后宋军进军襄樊时的威胁。”

    刘尚武率部分水师随文天祥入川之后,根据陛下的诏令,其余留在荆襄地区的战船,由霍公明和尤宗祖统带,暂且归为张世杰统一指挥。

    霍公明和尤宗祖这两个海贼,本来就不是什么闲得住的人,接到张世杰的这个指令,立刻就指挥宋军水师大举出动。

    这个时候的宋军水师,因为越来越偏重于内河、内湖的作战,对战船的灵活性要求更高,换句话讲也就是需要更多吃水较浅的轻型船只,以便进入更深远的内地。因此在编制上,就再次压缩了大型炮船和中型炮船的数量,改装了更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