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八章 请教(第2/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但完全可以预见到的是:贼配军能享受,朝中的大臣自然同样能借此传递书信。

    须知,远离家乡、需要传递家书的可并不是只有他杨亮节一个人。即便是需要出八文钱来买一张什么“邮票”,那也不知道要比从府中派人省了多少事、省了多少钱。这对朝廷的众人当然是一件好事。

    此外,“军邮”这件事还是兵部在独自操办。若依现在朝廷的规制:兵部之事,朝中的官员不能插手。那么兵部所要做的、或正在做的,本就没有必要告诉朝廷里的其他人。如果不是这个什么“军邮”,以后还要转交给民部,某人恐怕连提都不会提。他这不是知会一下又是什么?所以,除了冉安国,其他人对这个事都不愿多话。

    人家也就是通知你一下,兵部该怎么做还是会怎么做,就算不成也是他们的事,且好处大家都有,那还说那么多废话干吗?

    “至于赋税的留州,中丞还记得否,早在当初田赋改制时,官家就有这个心思。”

    经老陈这么一提醒,杨亮节猛然想起,当年那个在朝廷引出一场风波的田赋改制期间,某人曾经对此事有过一提,只不过当时被众人否决了。

    哼哼,如今看来,这个阴险、狡诈的小子那时之所以会放弃,只是不想节外生枝。

    “其二,它只不过是试行。”

    杨亮节顿时又有点茫然。

    事实上,今日令老杨最困惑的,的确是传言中的所谓“内廷议事”、竟然那么快就结束了。特别是第二个议题,在他的估计中,此议在朝会中少不得要出现很大的争执。因为它不仅显然违背了朝廷的祖制,且就是在他的看来,此时也绝对不是采用的时候。

    从内心里讲,“旁听”的他其实非常赞同赵与珞的意见。如果是在以前,说不定一高兴,他还会对老赵出言附和。

    可实际情况是,也就是当谢枋得出言“附和”后,某人再一坚持,这个议题就那么稀里糊涂地通过了。

    这就让杨亮节疑惑了。自己也不过就是“闭门思过”这么些天,某人的独断专行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让朝廷的众人有话也不敢说了?

    而且他当时还注意到,陈宜中原本似乎想说话,可当谢枋得开口后,老陈顿时闭口,就此再无一言。这也正是他屈身向陈宜中求教的原因之一。

    杨亮节知道,在粮食一事之后,朝廷的其他重臣还会不会给他解说,已经真的不好说了。

    可此时听了陈宜中的话之后,他却仍然不明白,难道因为是试行就不应当反对吗?

    “陈相,以在下所见,此议并非就毫无异议?”既然已经放下了身段,杨亮节也不吝再度请教。

    陈宜中斜了他一眼。

    “官家此前所行之事,颇多利于朝廷,此举尚未试行,又何来其弊?”

    在朝廷里浮沉了那么多年的陈宜中,太明白不过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此前的行为能带来益处,不要说多次,哪怕只有一次,都能让其他人产生一定的信赖。

    就像当年的贾似道,一个虚幻的开庆之役大捷,都让当时的理宗皇帝对他产生了某种依赖。否则哪个外戚怎会那么权倾朝野?

    所以他认为,以朝廷目前的状况,在某人的坚持下,其他人很难不作出让步。

    “况且试行是在江南西路。”

    杨亮节心中略有所悟。

    “陈相的意思是说……”

    “宋瑞的家乡,就在江西。”陈宜中笑了笑。

    在陈宜中的内心里,“留州”这个事情的起因,肯定是在文天祥身上。因为别人或者不清楚,可当时掌管朝政的他,无论如何也会知道文天祥的那道奏疏。在他的看法中,某人之所以会选择江南西路来试行,与此并非毫无关系。但他现在也绝对不想对任何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