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前,也离开了朝廷。史书上写的是“遁去”。
从史书和历史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宋末有很多的朝廷官员在大难临头之时纷纷离开了朝廷。
这里面有些大约是无奈,因为政见不合或受排挤,比如后来死于兴化的陈文龙。
有些就完全是在逃避自己的职责,大难临头各自飞,像留梦炎等一干人。
而还有一些人,已经坚持到了最后,但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朝廷,则并不完全是逃避,更多的是他们本人不愿意随着朝廷做个异族的降臣。这些人当中既有张世杰、刘师勇、苏刘义等武将,还有陆秀夫、徐宗仁、夏士林等文臣。
作为后人,其实是不能说完全了解这些当事人想法的。但至少可以断言,随后对行朝的态度,就是横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试金石。
---------
“夏爱卿,御史台实为朝廷不可或缺的部门。”
平心而论,以这个时代来着眼,作为一种对官员的约束,御史台的设立肯定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并且宋代御史的弹劾,很多时候也的确对帝国官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约束作用。
比如历史上的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就毫不留情地弹劾了许多官员,甚至包括当时的国丈张尧佐。
“官家圣明。”
“朕认为,为了切实担负起监察之责,今后的御史台要更多地独行其事。”
鉴于夏士林方正的性格,某人不想太多的客套,开门即见山。
夏士林则略有点疑惑地看着帝国的陛下。
官员新任的觐见,这是过去通常的惯例。除了勉励,官家一般也会交代一些国事。可什么叫独行其事
宋代的御史本就有点“独”,朝廷原本的规矩就是:宰执为政者不可举荐御史。
在这个多半是本朝有史以来最会来事的官家眼中,怎样才算是独行其事呢
“这个独行其事,不仅是指御史台的御史们到各地察访,可以不经过朝廷各部,自行安排,且在御史的人选上,也可以自行选拔。”
从宋史中就可以看到,宋代的御史在对官员的监察上固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时候也并不尽如人意。
之所以会如此,一个是宋代还没有独立的御史。用后世的话说,也就是没有专业的队伍。
比如包拯,他既曾做过监察御史,也做过地方官。
当一个官员要身兼两个角色时,这里面会出现的问题不用多言,兄弟们都是懂滴。
另一个就是从宋史中还可以看到,尽管朝廷规定“宰执不可举荐御史”,但在宋的后期“权臣”为政时,这个规定往往被打破。这时候的御史不仅不能对这些“权臣”形成监督,他们的弹劾更变相地成为了“权臣”打击“政敌”的工具。
宋末文天祥曾经的致仕,就是当时的权臣贾似道指使御史弹劾所致。
夏士林眼睛睁大了,他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但于独行其事之外,朕也有一个要求,就是以后御史台的行事要规范。”
“臣还请陛下明示。”夏士林立刻接道。
“这个规范,就是御史台以后对官员的弹劾,要依据朝廷的法度。也就是他们是否违反了帝国的规矩。”
历史上御史的弹劾,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这就没有规范,很多时候更变成了人身攻击。这就是历史上的御史们所遗留下来的一种流弊。
张家长,李家短的事与朝廷有鸟的关系,还是算了吧,朝廷官员要做到的一点,其实就是遵守朝廷已定的规矩。他们都不遵,又何谈天下人来守
“只要御史台做到这点,今后不仅曾经违反帝国法令、法度的人不可为官,就是在任的官员违法,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