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记下来,不仅免于失传,且还能让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
说实话,过去兄弟我一看到记载中的“失传”二字,每每就不舒服。这都是咱们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且不说,好多东西前人已经发明了,却让它失传,后人再总结、再去弄,这就是一种浪费和重复。
“他不会写字不要紧,重要的是他能分辨某些做法的优劣,更能够和工匠们很好地交流。如此,编书才会事半功倍。”
兄弟我的确在这件事上想得有点多。咱不仅对朝廷夫子能否真的做到折节下问,要打个问号,而且就这里在座的人,包括咱在内,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了解这些事情。咱不找个“土专家”来坐镇,又能咋办
“此书必须编撰出来,并且内容务必要做到详尽。编成之后,更要在朝廷太学的学子中予以传授。今后,凡不懂得制造之事者,就不可入工部为官。”
帝国陛下一通长篇大论下来,陆秀夫、王德和黄之杰心中均有凛然之意。
某人的语气是很淡,语意却很重啊。
所谓工程院的人,自然此后是有事做了。
也只有陆秀夫在以后又听到了他好学生的坦言:
“老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知道了,才知道该怎么做;而不知道就不可能知道怎么办。”
兄弟我如此曲解圣人所言,也是迫不得已。说不定咱的理解还是正确滴。
“假如朝廷官员对自己所担职责内的事不了解,他又岂能履行好朝廷赋予他的职责所以,今后朝廷在选官上,就必须留意这点,否则不能为官。”
陆秀夫的眼眉当时大大地跳动了一下,因为尽管他的好学生并没有再说下去,可他已经感觉到这件事的后续不会那么简单。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好学生不仅没有将话讲完,而且怕过于“突兀”,故此还将一句后世的话给咽到了肚里,这句话就是:“专家治国”。
---------
请兄弟们注意,后世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某种停滞,与没有建立类似于后世的专利制度是有关的。
不过个人认为这个观点不切实际。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面对疆域如此庞大的王朝,成功建立起这种制度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最重要的限制条件之一就是:当时信息的传播都不畅。
故此,与其建立超前的所谓专利制度,还不如以朝廷的名义来鼓励民间创造与发展。这就是上面订立“赐钱”的原因。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仍是某种人的观念。
天工开物这本书很多人都知道,它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后世在国外非常有名,被评价为中国古代制造业的百科全书。
它里面的内容,除了一些农事和农具,更主要还是在有关制造业上,比如:水利工具、纺织及工具、染色、制盐方法、制糖、陶瓷、冶金制造、造纸、兵器制造、火药、采煤、酿酒等等。
这样的一本书,即使是在后世,它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更不要说是在中古时代了,所以这件事必须要提前。
并且到了宋代,中国古代的科技已经颇有所成,四大发明均已出现,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了。否则,迟一迟,说不定好多东西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哪就真的可惜了。
然而,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里有一句话非常令人深思。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像这样的书,过去的士大夫是不会感兴趣的,只会扔在一边,因为它与所谓的“功名”毫不相关。
换个角度说,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会陷入停滞和落后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掌握文化的士大夫们不屑一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