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六章 赵与珞(第2/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夫,可他后来却成了开国之君;所以,身为太祖之后,即使服兵役,也并非是什么丢面子的事。

    他开始产生疑惑的,是陛下的都督府之举,这主要是由于这个举措颇有点背离了自太祖以后,朝廷压制、限制武人权力的做法。但这时候的老赵,对此也只能说是有疑惑,并没有在朝堂上、甚至是私下里作任何的评论。

    因为他的身份使他非常清楚,身为大宋宗室之人必须要守的一个铁律是:少问军事,更不可掌兵权;即使需要在军中任职,也只能临时充任监军。

    否则不仅是陛下哪里,就是在朝堂上,自己都将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有性命之厄。这也同样在过去是有教训的。

    从这点上讲,他早就明白了自琼州以来、陛下某些做法的真实目的。

    当初谢明、谢复的义勇,在刘师勇的手中成为了行朝水师的基础,这能不能看成朝廷对军队整编的开始

    再进一步说,又是否能视作陛下在收走他赵与珞手里那点可怜的兵权

    朝廷官员不能过问兵部之事,兵部之人不得干政,陛下美其名曰“文武分途”。看起来是武人脱离了文官掌控和压制,甚至在某些人眼里还有武人要与文官平起平坐的意思,但这是不是也可以看成兵权更集中到了帝国皇帝的手上

    在老赵的看法中,当初陛下安排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宋瑞任兵部尚书、苏刘义为督军指挥使,改组枢密院,整编禁军将其明确分成水、步两大块,他的目的,既是要把兵部仍掌控在文官和士大夫的手中,更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重新严密地控制兵权。

    这个世上有很多事情,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而有些事情就算老赵不了解他“英睿的太祖之后”的深意,他也是能明白其中一些奥妙的。

    只不过当他收到陛下“给兵部在帝国宝行里立个帐户,并在其中先放入六十万贯,用以采购军服”的旨意后,他的心态终于也产生了某种失衡。

    事实上,虽然帝国陛下在众人面前指定由兵部与黄道婆立约定购新军服的行为,其含义已十分明显,但当时很多人仍然在潜意识里面拒绝朝着“陛下会把钱交给兵部”这方面想。他们仅仅是认为:立约归立约,即将花钱的还是朝廷。

    这样讲并不是托词。

    因为,像后世的做法那样,朝廷政府把军费交给兵部国防部自行支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难以想象的,甚至他们根本不愿意想、也完全不敢想。

    前面曾经提到,宋代的“留使”制度,是对唐后期“留使”做法的改进。也就是朝廷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天下的财权。

    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去藩镇制度下的“留使”做法,使得藩镇在控制了兵权之后,又名正言顺地拿到了财权,从此他们愈发做大,朝廷再也难以控制。

    从宋代自身的情况看,自北宋开始,朝廷每年岁入的近八成全用在了养兵上。而现在的行朝,花钱只多不少。

    将这么大一笔钱全交给兵部,除了那个胆大包天的帝国陛下,其他人、包括老赵,说仅仅是想一下,他们内心里就会颤抖的近乎要“杯具”,这绝不是什么夸张。

    但是,无论想到了也好,没想到也罢,有了帝国陛下的旨意,这个例一开,按那个“胆大包天”小子的行事风格,以后还会怎样

    所谓的“都督府”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庞大“军镇”,现在还要把钱财也交给他们,有史实为鉴,老赵的脑袋就真有点乱了。

    这时候,他也想起了朝堂上的众人所言:“藩镇之祸已不远矣”。

    这样的“复国”,怕不是“复国”,而是变成了“引祸”啊。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