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四章 国策之弊(第2/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地一笑:“汝心不静,故有今日一败。”

    也许别人为什么忽然愿意陪他“弈”,他早已心知肚明。

    对方翻了他一眼,立刻反击:“汝躲在兵部,双耳不闻它事,有事推得干净,现也无人能奈何了汝,自然心静。”

    苦笑,低声下气的苦笑。

    “汝又岂能不知,刘义拿下东南之际,即是在下西进之时,此时焉有心再问它事”

    对方瞪了他一眼,火气仿佛消了点,停了停,却仍然不平地言道:“时至今日,在下忽然觉得,这个丞相之位由汝来当更为妥当,都督府之议,可是汝当初提出来的。”

    再度盯了对面之人一眼后,他接着说道:“汝知否,已有多人上书,说此举误国,更有人直接弹劾你与兵部。”

    再度的苦笑。对方的心情和承受的压力他自然很明白,可从他嘴里问出来的,却是:

    “不知他对此是如何回复”

    对方先“哼”了一声,随即回曰:“他倒是简单,所有上书、弹劾均驳回,且上面就批两个字:妄言。”

    闻听此言,这人叹了口气:“他批的并没有错,即使是在下现在也觉得,那份奏疏,当年孟浪了。”

    别人的眼睛已经又瞪了起来。好么,事情是你惹出来的,现在你竟然又说当年孟浪了。

    他摆了摆手。

    “在下并不讳言,吾一直以为,朝廷过去重京畿,轻边地的做法,弊端实在太大,不可不改。”

    这俩人自然就是宋瑞和陆秀夫。

    现在让我们来解释前面已几次提到的、文天祥那份奏疏的真正含义。

    宋代在全国军力的部署上,开国的时候主要为“内外相制”,也就是驻扎在京师的兵力,大致与各地的兵力相等。

    到了太宗的后期,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更发展为“守内虚外”。也就是禁军的主力,主要集中在京师附近,其它地方所驻之兵,相对要弱不少。

    这又被称为“强干弱枝”之策。

    上述这些举措的实施,仍然有着唐代后期、五代十国期间,藩镇拥兵自重、武人作乱的历史背景。其目的,都是为了威慑地方,防止他们的叛乱。

    客观地说,它们的采用,再加上皇室和文官的共同压制,的确保证了两宋期间基本上没有武人拥兵作乱。

    可在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很大弊病,那就是帝国边防的弱化。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并不难推断。

    实际上,北宋靖康之难中,金人能两次快速杀到汴梁城下,并非无因。

    至于南宋,我们可以在这里再做个假设。

    南宋后期贾似道的督师出战,他动用了十三万大军,而且这只大军的组成,相对来说还是当时宋帝国比较精锐的兵力。如果这十三万大军能更早地投入到襄阳大战中去,而不是在丢失了以后再使用,那么,北元能否拿下襄阳,乃至于以后灭亡南宋,是不是可以打个问号

    所以,宋的确本不应该亡,后人也不要拿蒙古帝国的强悍来说事,因为至少江南根本就不是骑兵的用武之地。宋亡的原因真不在“外”,更主要是“内”。

    文天祥必然发现了这个弊病,因为他的那份奏章,开头的几句话,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事,而后面,则是在危机发生以后提出的解决之道。

    当下,宋瑞接着说道:“其实吾等从象弈中也可见到,如果没有周边着力的拱卫,别人将更早地直面己方中军,如此,中军势必危矣。”

    “弈道”之中,亦含有“兵道”啊。

    “这就是汝当初都督府之议的目的所在”

    “是的,他的都督府之举,除为了复国,肯定也含有此长远考虑。”

    此时的宋瑞,其言下之意,显然已将“都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