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早已有了相应的规定。
此时谢大侠真的有点糊涂了。
如果你说陛下偏向武夫,不重视文教,这肯定是不对的,他对教化天下的重视,实为历代所罕见。可他却又让士大夫的子弟、包括在校的学子服兵役,去当贼配军。这种以过去的习俗,显然是冲突的做法,就让他费解。
在微微晃了晃头之后,他问道:“陛下,臣愚钝,难以体察圣意,不知陛下能否为臣解说如此定策的原因”
东立刻正了正容。
但他还没开口说话,就见老谢盯着他又言道:“陛下是否打算将来要大举兴兵”
听了他的问话,东的小眼珠当场一阵乱翻。
得,什么“大举兴兵”,这就是问咱是不是要“穷兵黩武”。
唉,您老是真不知道,这时代要不好好“穷兵黩武”一下,不仅是吃亏的买卖,后世更会有人骂滴。
可兄弟我早已评估过,就以大宋目前的社会氛围,要是真这么干,不仅是您老谢了,会不会其他人一起给你来个“人神共愤”都难说,必须另做谋划。
嗯,谢大侠心中的这个念头必须消除,否则一旦成为借口,搞不好还会危及兄弟咱的“宋代义务兵役制”。
“谢爱卿,朕之所以设立战时体制,重定朝廷相关的兵役制度,不是要穷兵黩武。”
停了停,又稍微想了一下,东决定把话说的更直白点,因为他是真的非常重视谢枋得和他的国学院。
从长远的角度讲,谢大侠承担的职责才真正决定了帝国的未来,这也是他当初将老谢放到国学院的原因之一。
“朕今日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您也是第一个听到此言。朕以后会在朝堂立规,朝廷战时之制的实施,将来由朝堂公议,而非朕的独断。”
谢枋得怔了怔。
这个爱折腾的陛下,他脑袋中到底想的啥,你有时候还真的很难琢磨。
帝国陛下的眼中已经有了回忆。
“谢爱卿,您知道吗,曾经有人当面对朕说过:我大宋之亡,亡于文恬武嬉。”
老谢的眼中也有愤色一闪,但东摆了摆手。
“这话的确不好听,但说这话的人并不知道,朕认为,孟子说的还有一句话,要比他更贴切。这句话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其实,真正的至理名言古人早已讲过了。
“在朕眼里,我大宋于北、南两朝的经历,可以说就是孟子所言的真实写照。在这点上,帝国皇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徽宗皇帝。”
“朕还认为,南渡之后,帝国的皇家、包括整个帝国没有痛定思痛,而是重蹈了北宋的覆辙,这就是我等当初被迫沦落到海上的原因。”
兄弟我顾不了了,反正不是说的咱。
谢枋得内心剧震。本朝真的还没有哪个帝王是如此赤裸裸地反省。
“我大宋在事实上已经亡国亡了两次,朕一直在想,难道我等还要来个第三次这就是朕设立战时体制的原因,因为天下没有任何人能保证,我大宋将来就再无战事。”
不讲这时代,即使到二十一世纪,这个星球上的战争也少有断过,其原因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哪怕挑事的人再说的冠冕堂皇,也全都是扯淡,其背后不过就是一个“利”字。
既然都是在“逐利”,凭什么咱不能“逐”为什么要咱来“弃”
东认认真真地看着谢枋得。
“谢爱卿,亚圣孟子的这句话,它表达的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天下的其他人可以没有这种意识,但朝廷,特别是帝国皇家和士大夫,却不能没有。”
兄弟我忙活了半天,到底干吗不就是为了一个忧患意识。
“而朝廷的战时体制和兵役之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