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九章 兵役之制 二(第2/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要你们必须找出来。所有人不必顾忌,朕不想重蹈覆辙。而张世杰、刘师勇等人随后提出的重要一点,就是禁军人数虽众,老弱居多。”

    再度看了对方一眼,他轻轻地说道:“其实你也应当知道这其中原因。”

    “为师”之人终于沉默。

    因为有些事情不是不能找到背后的原因,差别只是愿不愿去找而已,尤其是对于满腹经纶的士大夫。

    在历代的兵制中,汉承秦制,它的征兵年龄,开始的时候只有十五岁,到了汉景帝时期,才改为二十。一直到汉昭帝即位,最终将这个年龄定在了二十三岁。而百姓免除兵役的年龄,则为六十岁,后来即使得到修改,也才改为五十六岁。

    注意国人自古以来的一个习惯,年龄论虚不论实,尤其是男性。

    唐代则为:“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当百姓要于十四周岁、乃至于近六十的年龄仍承担兵役时,以此为苦的原因就并不难被找到。

    本朝的招募之制使百姓摆脱了这种苦难,的确是一种很大程度上的改进,但它在制度上同样有过分的规定。

    宋人一入禁军和厢军,按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减切法规定:士卒、乃至于低级军官十将、押官,取消军籍要到七十。

    -------------------------------------------------------------------

    后人其实凭上述内容,还能推断出两宋之兵“前强后弱”的另一个原因。甚至包括明代。

    严格来讲,本朝开国的时候所招募的军士,都是精壮之士。当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如样招募。”

    也就是赵家老大将军中的强壮之士当“样品”派往各地,令各地就按这个“样品”来招募。此后,又专门设了量身高的“等长杖”,凡达不到这个身高的,就不能招入军中。以及还要满足其它的如视力、行动的敏捷等招募条件。

    但当他们成为老人,且世人又排斥于从军时,另一种形式的“积弱”也就不可避免了。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军中的“老龄化”严重,这又岂能不影响整体的战力

    现在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前面所说的,阿术为什么会有“宋兵弱于往昔”的见解了。

    ----------------------------------------------

    “嗜弈如命”之人接着说道:“你还记得他当初要求招募三十以下之兵的规定吗这个规定已经使禁军的整体战力大幅提升。”

    “而张世杰之所以胆子变大,敢以六万之军就在江西大举进攻,甚至当初在福建路的战事中,行事果决,原因之一就是他现在的东南都督府,全是精壮之兵。”

    对面之人继续沉默。

    很多事情联系起来看,再细想,前因后果就不难查明。

    “但此策的背后应当还有另一个原因。”

    “何因”

    对面之人的脸上露出了慎重。还是将不满抛在一边,究出其中真正的原由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双发亮的眼睛也盯住了他。

    “本朝自太祖开始,其实一直对武人心怀防范之心,所以在军中的规制上,始终有一原则。”

    “兵无常将,将无常师。”

    所有的声音已经变得很轻。

    “他的举措,既提高了禁军整体的战力,也隐藏有此含义在内啊。”

    “你是说”

    “且不论其它,一旦役期已满,军中之人思家心切,还有多少愿留军中将无常师,也就是兵无常将啊。”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