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四章 南剑 一(第2/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禁军第三师的中将指挥使,故此,他也有点迫不及待地想干一番。

    但这还没“上峰”的指示,左悍将都这么干了,等东二次到福建后,再把坚壁清野的圣旨一下,他就更疯狂了。

    南剑州除剑浦之外的其它县镇,人员和物资全被他掠走,该搬城里的搬城里,该撤向沿海的撤向沿海,彻底被他清空。他甚至指挥江淮军一度都“掠”到邵武和建宁府的周围,元军那还能见到什么人影。

    但宋军在短期内能使南剑的守卫大为强化,应归功于两个人。

    这第一个,自然就是被左大赋予重任的翟国秀。

    国秀兄现在有点亢奋,他带着亲兵日夜奔忙在城上城下,指挥兵士和百姓掘坑、挖壕、安置各种守城器械。只不过这位上下穿梭的老兄,对元兵来说,绝不会是什么带翅膀的天使,只会是鸟人。

    而第二人,就是行朝新任命的南剑郡守,陈羍dá。陈羍是江西人,也是个进士出身。他是谢枋得的好友。不仅年轻时和老谢交往频繁,而且当初老谢刚起兵的时候,还是他的幕僚。

    端宗即位后,陈羍前来觐见,被任命为宗正寺簿、太府寺丞、领江东安抚使。然后他也率部赴江西上饶,接应周围的郡县,由于所部才千余人,他就驻军在一个叫火烧山的地方,后战败被俘。别人看他有才,又是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就光扣押而没杀他,他也的确“有才”,竟然后来能“遁去”。历史上是三年之后他再度聚众起兵,又遭到失败,自杀身亡。

    自然,在我们这个时空,这位有点本事的夫子和老谢一样,在得到了厓山之战的消息后,也寻机跑到了琼州。

    陈羍既然和老谢关系好,那他就绝对和老谢是一个路数,喜欢张榜。这位郡守大人一到南剑就贴告示:为御贼兵,现招募百姓修缮城池,朝廷出工钱或粮食若干。

    陈羍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东在流求开始试行的“募”。但当初东在朝堂上提出时,朝中的夫子们对此是嗤之以鼻。

    小鬼头你又来了啊,什么“募”,咱们明白,这其实就是“雇”。

    因为中国古代的徭役,简单地说,宋以前,主要为兵役和力役。到宋代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这两件事,主要由专职的禁军和厢兵承担。在朝廷的规制中,只有大的工程才允许调集民夫。但宋帝国的百姓还是有“役”,它主要表现为,官府要百姓为朝廷免费干一些其它的差事。

    “使唤百姓”这是历代的老毛病,宋代就算好点,但也绝对好不到那里去,而且百姓的负担还绝对不轻,甚至一个差事干下来,把你都弄破产。宋史中提到,当时的百姓,为了逃役,甚至都假借出家之名。这里面内容太多,不细讲,仅举一例。

    宋神宗在位时,他曾经看到内藏库奏报:有一个百姓接受差遣,跑了千里路送金七钱到京师。这一路上的花费全是他自己的不说了,等到了京师后,库吏还向他索贿,他给不出来,结果这位老兄就交不了差,在京师待了一年多还回不去。

    给皇帝送金子来了都是这待遇,其它的事、其它的地方你就可想而知。难怪宋神宗这个帝国皇室的“愤青”,在熙宁年间要让王安石进行变法。

    客观地说,帝国的精英当中并非只有“拗相公”想变,另两个“愤青”苏轼和苏辙在这件事上也同样看不过眼。而且恰恰又是这个苏大胡子,极为钟情“雇”,并“极言役法可雇不可差”。

    但是,有宋一朝,在这上面争议不断,朝廷的政策是变过来变过去,这个“争”和“变”,最后还演变成了“党争”。所以后世有人大叹“熙宁变法”伤了帝国的元气。

    东认为,这里面其实就是反映了后世的“有偿服务”与“无偿劳动”两种观念。作为一个后世之人,他自然反对一般意义上的“无偿劳动”。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