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挺在逃避战乱的过程中病逝,郝经的家族里更有多人死于兵祸。郝家正是在三峰山之战的过程中,撞上了蒙古汉军的河北兵,由此全家归顺,所以后来才能被张柔所知。
这样一个有着家仇国恨、理应对入侵的强盗痛恨不已的人,一旦别人举起所谓的“儒家道统”旗子,立刻就变了,转而改为极力维护别人的统治,如此的行径又让别人怎么想
“儒”的名声为什么被搞坏了它的地位为什么在后世一落千丈不要找别人,还是先问问这些所谓的儒生。
元好问也是郝经的老师,不难想象,他对郝经是有很大影响的。但同样是影响,杨邦和胡铨带给文天祥的,为什么又不同如果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评价,不客气的说,恐怕只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
历史总是会给我们留下很多讽刺,这个重文轻武,以文教治国,被视为文人天堂的灿烂的宋朝文明,恰恰是文人,在它的陨落过程中,扮演了许多不光彩的角色,是他们亲手参与摧毁了他们的“天堂”。
在征服宋帝国和夺得天下的过程中,郝经同样给忽必烈两个重要的建议。他的第一个建议是关于如何征服江南的。
在1259年蒙哥攻宋的开庆之役中,他曾经给忽必烈上过一篇很长的东师议,这篇东师议气魄不小,在郝经的传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在文中,他针对南宋的防御态势,不仅对蒙哥的征南战略提出批评,还向忽必烈阐述了他对此次进军的看法。
“渐次以进,以图万全,则先荆后淮,先淮后江。彼之素论,谓有荆、襄则可以保淮甸,有淮甸则可以保江南。今当从彼所保以为吾攻。”
郝经向忽必烈提出:如欲稳妥地征服南宋,应该逐步地进军,先荆襄、再两淮,然后是长江。因为南宋的主要战略是,“有荆襄地区则可以确保两淮,有两淮则可以确保江南”。如今我们应当攻其必保。
这个以荆、襄地区为进攻重点的方略,甚至要早于后来叛逃的刘整所说的:“攻宋方略,宜先攻襄阳,若得襄阳,则浮汉入江,宋国可平。”它对宋帝国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后期北元征服江南,基本上就是郝经和刘整的这个路数。
在南宋帝国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北方军队对它的进攻,一直是三个方向,西边是川陕地区,中间是荆、襄,东边则是江淮地区。在战略上,金和元早期都采取三路并进。这个战略虽然能给帝国以极大的震慑,但它本身也有兵力分散,无法相互支援的弊病。
蒙哥的计划是上述方案的改进,他以四川为主攻方向,准备占领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中路和东路作为牵制,让中游的宋军无法对川中进行支援。但是,四川山地较多,易守难攻,短时间很难肃清对手,主力大军无法抽身沿江而下。因此,这依然并不能快速有效地突破长江防线。
相反,宋帝国的主要战略是,在川陕地区依据山地坚固防守,荆襄地区凭借长江为支撑。而江淮地区,虽地势开阔,不易守御,但哪里有帝国战斗力较强的江淮军,以城镇为依托,对方难以快速取胜。三地通过水道,可以方便的调兵支援,乘隙击破对手。
但在川中宋军受到不断打击,已经被大幅削弱,无力出川增援的情况下,集中攻击襄阳地区则抓住了要害。襄阳在汉水边,是荆襄防区的前哨,一旦丢失,对手则可以顺汉水入江,沿江而下,江浙地区尽在囊中。
帝国的太祖平定南方,就是走的这条路,所以才有郝经和刘整类似的建议。可是这个战略还需要个条件,那就是需要有一支水师。这个条件等刘整到北方之后,才算真正具备。
儒生们在灿烂的宋代文明陨落过程中,下手不狠吗骂他们几句并没有冤枉了他们,因为最了解我们的,就是他们这些所谓的自己人。
郝经给忽必烈的第二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