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镇,在宋代以前,一直实行的是市坊制。
也就是城市的布局,市商业区与坊汉代称里,即居民区分开,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市的四周用墙围起来,在交易日,朝开夕闭。市的设立、废除、里面各种交易的规定,都由官府来监督和管辖。
这种城市化管理方式的最典型代表,是唐代的长安。它的城内有笔直、整齐的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全城居民区共分一百零四坊。城南有一条朱雀门大街,街的东、西各设有占地六百步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
实际上到了唐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有些商业活动已逐渐不限于两市。在坊、城门等人流较多的地方,已经有人开店练摊,其后又初步出现夜市。
到了宋代,市坊制彻底被打破,城镇里到处可以开商铺,小贩到处叫卖,夜市更是盛行。
后世流行的夜生活发明权和专利权,实际上是属于咱们大宋的啊。
由此,宋代形成了附郭县治理郊区,厢分片管理城镇内市区的、一种新的城乡分治制度厢坊制。城厢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区,而且还有专门的批发交易市场,这就是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开封城景象。明、清以后的中国古代城镇,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这也可以看出,后世的郊县、区、市的划分,其实都有着宋代留下来的影子。
但影子就是影子,以东的见识,他必然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小农经济时代。而既然想发展后世的工商经济,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要制定一些新的规矩。
一个原则:轻赋税。因为后世任何地方的发展,直至招商引资,都是从减免税开始。
宋代虽然富裕,但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之多,也是历史上有名的。
东在反复考虑后,针对宋代的实际情况,参照后世的做法,决定在税收的“从量”方面多下工夫。
他要求陆秀夫和大臣们商议,精简税制,重新制定各种税收的规制。并告诉他的好老师,他只有一个要求:简化。
你比如说街头巷尾卖东西的小商小贩,就是在后世,城镇里面都还有,这是居民生活所必须的。不收税不可能,但一定要少,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实际上就是混个养家糊口的钱。因此经过朝臣们商议,规定每人每天交一文钱。如果你想省事,一次性交二十文,发个凭证,这一个月你就算全交过了。
同时,为了加强管理,琼山府还开了类似后代的菜市场,设立了水泥筑的摊位,只要交过一文钱税的,每天免费使用,其它的一律不收。
至于城里的商铺,东否决了根据货物不同来定赋税的方案,而改以主要按营业面积来征收。因为在这个时代,一没有增值税防伪发票,二都是现金交易,货物的价值和营业额根本无法确定,也无法核查。但生意越大,通常场地也越大,而且场地固定,便于核查,也难以篡改。
总之,就是尽量“一税制”,其它的都免了。
那些被押来的商人一了解,心马上就活了,立时就有人准备留下来做生意。
当然,杨亮节是很累滴,他的“外甥”很是给他找了点事干,他被要求带着人经常到处检查,看看有没有官员欺压百姓、玩弄舞弊。
老杨的腿跑细了不少,他在心底里就没少骂哪个“狡诈”的小子。
东耳朵热没热不知道,但他现在又忙着处理军队里的事。
泉州之战,水师“战果”辉煌,上下齐乐,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您比如说,水军的那帮兵痞在押船过程中,对那些水手、商人和渔民就没少骂骂咧咧和拳打脚踢。
骂人,东是根本不想杜绝。如果不是待在宫里,经常要面对“之乎者也”的大臣,以及令他头痛的陆夫子和文帅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