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端平入洛(第1/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公元1234年,宋蒙共同灭金的蔡州之战后,蒙古军北返,而孟珙也率军南归,献金哀宗的遗骨和众多战利品于朝廷。帝国上下为一洗靖康之耻而欣喜若狂,朝中更是举行了一系列的欢庆活动。

    虽然在宋蒙联手灭金之时,蒙古方面有“窝阔台帝许以成功之后,归宋河南地。”但实际上这是个口头协定,对双方的分界并没有具体的规定。

    然而,帝国的理宗皇帝显然是将包括帝国的故都东京开封府在内的“三京”之地西京指河南府、即洛阳,南京指应天府,即商丘,全看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从金亡之后,从二月到四月,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他接连三次派人到河南境内的北宋八陵“省谒”,就可看出其迫不及待的心情。

    理宗的心情其实无可指责,因为这个“河南”,无论是指黄河以南,还是指北宋的京畿路,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河南省,它都本来就属于宋帝国。

    可是,问题在于,无论帝国是否重新拥有“三京”之地,现在都意味着,大宋已与新兴的蒙古帝国正式全面接壤。如果双方在过去还算是盟友,而在共同的敌人消失的情况下,彼此之间的关系必然就会出现变化。

    这一点,帝国的高层并不缺乏清醒的认识。

    当时的监察御史洪咨夔就曾当面向理宗皇帝表示,反对朝廷进行所谓的灭金庆祝。他言道:“今残金虽灭,邻国方强,益严守备犹恐不逮,岂可动色相贺,涣然解体,以重方来之忧”

    洪咨夔就认为:面对夙敌金国已灭、邻国蒙古正强的局面,强化边防都恐来不及,朝廷如何能斗志涣散的大肆庆祝只怕将来的忧患更重啊。

    但在具体的处理上,朝臣又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帝国的两淮制置使赵范和淮东制置使赵葵两兄弟,支持他们的,是他们的老师、刚刚接替史弥远出任相位的郑清之。他们提出了“踞关守河”的主张,即:趁蒙古军北返的时候,借机收复包括三京在内的中原故土,西守潼关、北依黄河与蒙古对峙。

    “时赵范、赵葵欲乘时抚定中原,建守河、据关、收复三京之议,朝臣多以为未可,独郑清之力主其说。”

    而反对这个主张的人,是主持灭金之战的、前帝国丞相史弥远的侄子,现兵部尚书史嵩之,参知政事乔行简、刚得理宗重用的真德秀、枢密副都承吴渊、淮西总领吴潜等众多朝臣。

    反对者的观点有三。

    首先,包括河南在内的中原之地,在金蒙的交战中遭到巨大破坏,一旦宋军进入,无法从当地得到补给,而从江南千里迢迢的供应,难以满足大军的需要。更何况帝国近年灾害很多,百姓生活凋敝,无法再承受征调,因此,这时候更应该“固内”,以防内部出现问题。

    后来宋蒙战争期间的帝国名臣、淮西运判杜杲就曾以外臣的身份上书:“沿淮旱蝗,不任征役;中原赤立,无粮可因。若虚内事外,移南实北,腹心之地,必有可虑。”

    其次,帝国的军队并无能力在漫长的黄河防线上进行防御。

    吴潜除提出了和杜杲类似的观点,他还认为:“自潼关至清河三千余里,须用十五万兵,又须百战坚韧如金人,乃可持久岁月。”

    另外就是,蒙古人很可能以此为借口正式向南宋宣战。

    赵范的部下邱岳就曾劝过他:“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气盛锋锐,宁肯捐所得以与人耶我师若往,彼必突至,非惟进退失据,开衅致兵,必自此始。”

    蒙古人气势正盛,他们焉能愿意放弃到手的东西我军前往,他们必会攻回来,双方的征战就此开启。但赵范开始的时候根本不听。

    从总体来看,反对方的前两个理由肯定是有道理的,拿下河南之地不难,如何守住它才是关键所在。但第三点就想当然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