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 相应喧(第2/3页)  行走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阁,还做过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又迁任给事中、知审官院。拿出任何一个头衔都让韩清迷糊半天。

    但是不知道这钱惟演怎会关心钱币的使用问题,但是既然问了,那还是按照给官家讲的那样把问题从根上梳理一遍,并提出了金银铜三中钱币并存的想法。

    旁边的刘美也是提出了关于钱币兑换和携带的问题,他现在是内殿崇班,关于军士携带的铜钱以及寄给家里的诸多问题也是让人头痛不已。

    钱惟演听得不断点头,和韩清进行了多次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见解,令韩清十分称奇。自己是掌握了前事太多的信息糅合到现在给钱惟演讲的,想不到这钱惟演对经济的见识居然能举一反三。

    三人谈了两个时辰左右,从韩清的宋辽边界被发现道出使辽国,然后又来汴京城的经历,让钱惟演和刘美越听越有兴趣。韩清讲述的时候,中间的停顿和拿捏恰到好处,让这俩听众也是击掌叫好或者惊呼不已。

    下人来告知又有人来访,韩清就起身和钱惟演刘美告辞,钱惟演则是安排下人给韩清包了一大包书,并明令告诉他看完归还。若是有什么不清楚地地方,待休沐只是可以随时上门讨教。

    韩清称谢,拱手告别。

    回到家里,翻了翻借来的书,诗赋、帖经、墨义的相关书籍让韩清直呼头大。

    我宁愿看那微积分和马哲的书!

    “帖经”即默写经典中的段落,所谓“墨义”,即笔答经义,规定为十条。默写经书之所以叫“帖”,因为这类考试是将经典原文的前、后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间的某一两句或某一两行,让举子们把前、后补齐。

    这个年代以经学为大学,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经学还好说,前世经常地耳濡目染,可是这小学简直要了命了。通音明训辨形体。音韵就是要了解文字的发生读音,训诂则是对字词的解释。辨形体这个呢更是要命,来到这宋朝这么长时间,我就一直是硬笔交流通杀,现在还是用毛笔练字习字?

    这通音韵才是让韩清抓狂的所在,训诂是对字词句子的解释,但是解释的前提是知道怎么读。读都读不出音韵来,就无法理解句词的含义。改朝换代这么多次,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了各种语音的不同。

    宋代的语音声韵现在已经是驾轻就熟,虽说经常和这个时代的人交流让韩清觉得自己总是有口音,但是却不碍交流。但是音韵掌握了之后这才是第一步,因为接下来还要去掌握练习古人的音韵。

    唐朝的音韵和宋朝很像,要命的是汉代先秦的音韵也要掌握。不会那些上古时代的发音,就没法理解那时候的文字表达意境,训释词义很多是需要通过语音来入境的。

    汉代先秦的语音读出来犹如是俄语发音,中间的抖音相当多。韩清苦笑着拿着书本,从右往左从上往下的排版已经适应,这还要慢慢练习类似俄语发音吗?看着桌前蜡烛中跳动的火苗,越来越没自信了。(注②)

    两日后,彭元来找韩清,寻得一处转让的酒楼,已经交了定金。韩清就随着彭元一起去看看。地点在相国寺桥附近。

    三层的酒楼远远看去有些颓靡的架势。租金实在太高了,一年租金高达一千八百贯钱。快顶上广元楼全年收入了。

    “我哥哥来信说了,下定决心在这东京城开酒楼,那就当断就断,不能考虑太多,否则顾此失彼!”彭元看着酒楼说道。

    “酒楼看上去有些破旧,需要重新装修吧?里面的桌椅板凳酒器银器需要备足吧?采买的市场找好没?这些功课做足了就赶紧开业。”

    “韩东家所说的我都已经派人去办了。我哥哥让自家亲戚学会了那些烹炒煎炸绝技,近日就会来到京师。”

    看着这座酒楼,韩清思忖自己也该做点什么了,否则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