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安北都护府(中)
“乌特拉——冲呀——杀呀——杀死秦狗——乌特拉!”数以万计的匈奴骑兵一边策马狂奔,一边呜哇大叫着高举弯刀冲向迎面而来的秦军俱装重骑。此时,万马奔腾,蹄声隆隆,地动山摇,震颤人心,烟尘四起,遮天蔽日。就在双方互相冲锋骑兵们刚刚对撞的一瞬间,听惨叫连连,见人仰马翻,残肢飞散,血洒长空,伤残坠地,马蹄踏过,活活踩死,遍地肉泥,怎一个惨字了得?即便是修罗屠场,也不过如此!这就是大规模骑兵对战的震撼场面。
“给我杀呀——杀光匈奴——重重有赏!”秦军骑兵无论是俱装重骑还是轻装骑兵,其队伍当中的低阶军官们都扮演着指挥军队和鼓舞士气的角色,只不过由于所有秦军将士都带着特别制式的铁头盔,面部被百叶窗所阻挡,可以轻松地让秦军骑兵透过面罩看到外面的景象却无法让迎面重来的匈奴骑兵通过面罩窥视到秦军战士的面部表情,这就显得更加神秘和诡异了。此时,匈奴人始终悍不畏死地应着秦军骑兵的三叉长戟猛冲而来,挥舞着两尺余长的青铜弯刀用力劈砍,刀法娴熟,左右横扫,似乎不把迎面冲撞过来的秦军骑兵劈成碎片就决不罢休一般。只可惜,匈奴人无论如何使劲都无济于事,因为光是那秦军骑兵手里的三叉长戟就比匈奴人的弯刀长出十倍,还没有等到匈奴人靠近就可以轻易刺入对方身体当中,更何况那三把横刃和一个矛头皆为精铁打造,无论是刺杀或是切割,都能轻而易举地撕裂匈奴人的皮甲,收割匈奴人的生命。与此相反,匈奴人即便依靠超绝的马术好不容易地躲过秦军三叉长戟的杀伤后终于靠近秦军骑兵时,即便将手里的青铜弯刀舞得风生水起,那也只不过是在秦军骑兵的俱装重甲上留下微弱火星和道道印痕并让冲上来的秦军重骑兵们感到碍事而已,结果却被撞得人仰马翻,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因此,秦军骑兵们才会有我无敌地一路冲杀,双眼血红地高唱军歌快速推进,照此情况发展下去,再也不必双手拔出背后的阔身长剑来奋力砍杀就能重创匈奴,甚至杀个对穿,远比当年河套大战时老秦飞骑来得强悍啊!
众所周知,在秦始皇“改制创新”之前,无论老秦飞骑还是黑衣秦骑,那都是秦国传统的骑兵队伍,皆清一色的轻装骑兵,多使用桑木弓箭、窄身的青铜长剑或短戟作战,因为秦军始终坚信“砍伤刺死”的兵学原理,才会导致在与戎狄骑兵的战斗中常有士兵被削掉胳膊或大腿而摔下马后被千军万马活活地踏成肉泥。至于秦军的骑弩则是来自“胡服骑射”之后的老对手——赵国,并在赵弩的基础上进行仿制与改良。秦军骑兵除了身着简单的坎肩扎甲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都没有盔甲防护,也不戴头盔,所骑乘的战马更没有装备马鞍和马镫,仅仅是一张羊皮捆在马背上当成坐垫而已,这是传承了老秦部族作为周天子的马夫时那种驯养战马以为代步之传统,并且当时西戎各部与阴山胡人也都没有马镫和马鞍,仅有马嚼、马缰而已。据说马镫和马鞍的出现,是农耕民族为了对抗游牧民族的侵犯而不得不组建骑兵部队时,突然想到的一个好办法,借此便能让不善于弓马的农夫们能够在马背上有着力点,坐得更加稳当,同时能解放双手以便开弓射箭或是舞刀弄枪,并且经过北登山之围和火烧甘泉宫之辱后,那汉朝的统治者们极其重视骑兵部队发展,因此才会在汉武帝时期出现简单的马镫和马鞍,并造就了汉军辉煌。此乃后话,不提也罢,还是看秦军骑兵与匈奴大军的对战吧。
若在高空鸟瞰地面,便能发现在两股军队交锋后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便是二十余万匈奴军队所展开队列范围远远大过秦军冲锋范围的数倍,即便在先头部队死伤惨重的情况下其主力仍旧顽强地向前推进,不过,却是并没有正对上秦军骑兵的冲锋,而是在两军交锋一过便打马北撤狂奔而去,待秦军将敌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