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七章经营同心(三)(第3/4页)  黄沙百战穿金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却先后击破了泾州军和凤州军,两军战死人数达到一万二千多人,是近年罕有的损失。”

    王著立刻反驳道:“大唐时,各个节镇都有重兵,最多的是范阳,足有九万多人,其次是河西和陇右,兵力均在七万人以上,稍小的一点地朔方和河东,也有六万人以上,节镇拥有重兵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安史之乱就是最好的例子,反而给了胡人可乘之机。尾大不掉,不仅适合拓跋人,同样适合各个节镇。”

    王朴毫不客气地反问道:“禁军全部驻防在大梁附近,人数已超过十万人,若依知微(王著字知微)之见,是否会尾大不掉。”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正如文伯兄所言,禁军已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没有哪个老虎会有两条尾巴吧。”

    王著和王朴认识以来,俩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斗嘴,大周朝地许多政策,均是在两人的辩论中成形的,柴荣早就习惯了他们如两支蟋蟀一样斗嘴,他若有所思地听两人争论了一会,就道:“两位都极为道理,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知微重在军事,文伯谈的是庙堂之事,把两位观点综合起来就比较完美了。西北联军在小牛关之战,重创了房当军,此事已过了大半个月,如不出意外,联军占领同心城的战报很快就要送到大梁城了。”

    王著自言自语道:“黑雕军战斗力极强,和最精锐的禁军相比,恐怕也不会落于下风。”

    柴荣在心里同意王著削弱节镇的做法,他道:“大周朝的重点在淮南,现在还不到用兵西北地时候,西北联军打下同心城后,西北战事就到此为止,战事不能再扩大了,可让侯大勇以西北面行营都招讨使的名义坐镇西北,保持一万五千人左右的联军军队。用来稳定西北局势。”

    王著和侯大勇并不熟悉,也没有成见,只是,晚唐以来各个节镇拥兵自重的惨痛教训,让王著不敢相信任何将领,他建议道:“等到西北形势稍稍稳定,就应撤掉西北面行营,这个行营有统御西北各节镇的权力。不宜久存。”

    柴荣笑道:“知微也太过小心,御将之道在于制衡,只要不让一将独大,相互制衡之下就不会出董卓之流。”

    不过,柴荣还是采用了王著地意见,微一沉吟,对王朴道:“房当人经此一战,十年之内无力犯边。西北各节度使居攻甚伟,加封侯大勇、王彦超节度使为检校太尉,王景、冯继业兼侍中,以表彰这几位节度使在西北战场的功绩。另外,调侯大勇到灵州任朔方节度使。调冯继业到凤州任雄胜军节度使,除了各自的牙兵外,其余将士按枢密院规距留在原地。若西北联军打下了同心城,收复固原也就是瓜熟蒂落之事。同心城是党项房当人地祖地,必会受到房当人地强烈反扑,战事难以断绝,同心城就由朔方节度使来节制,而固原距离庆州渭州极近,渭州升为节镇,辖渭州和固原两州,由王景任雄武节度使兼渭州刺史。古春任雄武节度副使兼固原刺史,永兴军节度使王彦超任凤翔节度使,颁州节度使李晖任永兴军节度使。”

    这样一来,西北各个节镇全部挪了位置,王著便放下心来,他取过身旁的一个葫芦,笑着对柴荣道:“陛下,我就来一口。”王著见柴荣没有反对。取过葫芦。痛快地喝了一大口,随后递给王朴。道:“来一口,喝过之后每根头发都会立起来。”

    王朴不理他,接过柴荣递过来地几份奏折,奏折全是淮南的情况。

    淮南作为主战场,战场形势远不如西北战场明朗。周军和唐军对峙于淮河沿岸,柴荣对此即恼怒又无奈,“攻打淮南地军队是侍卫司和殿前司禁军,这可是大周军主力军队,却被小小的寿州挡住了前进的步伐,想想都令人气馁,明年再打不下寿州,我就调西北诸军来打,把禁军羞死。”

    王朴虽说是初任枢密副使,可是征淮南他一直参加决策,对淮南战况相当熟悉,他对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