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6章 逍遥宫退出江湖(第2/3页)  寒剑出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作最后的抗争:“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本无可厚非,‘得饶人处且饶人’说的也在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是劝戒的手段,你相信一个沾满血腥的魔头忽一日会面壁思过改过自新吗?如此滑稽而荒诞的笑话你会认为它是真的吗?若然,这个人是脑子进水了还是天生就头脑有问题呢?”

    常叟说道:“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人能够做到迷途知返,便说明他的心还没有完全恶化掉,还有解救过来的可能;病入膏肓,才是无药可救。对杜妩芳而言,我们道听途说的只是她的种种罪行,而又谁真正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呢?以讹传讹,到头来欺骗的还是自己。要做到客观合理科学地评价一个人,首先就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问题,切不可一开始就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否则会偏离方向,造成误判。”

    对曰:“那么在常教主眼中,杜妩芳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常叟说道:“我与杜妩芳接触不多,所以不敢轻下结论。但我从逍遥宫‘十二飞凤’的处事原则来看,作为领导者的杜妩芳应该不像江湖传说的那么邪恶。”

    “何以见得?”

    “据我所知,‘十二飞凤’曾在一家客栈扣留过公孙雁大侠白柏安秀士等人,所谓‘雁过留声,鸿过留影’,如若她们本性残暴,一个个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的话,现在公孙雁和白柏安他们还有可能留在世上吗?”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江湖传言,十传九虚。它可以将一个原本纯洁善良的人完全恶化,也可以将一个怀有狼子野心的家伙美化成仙。俗话说,‘爱过方晓情重,醉过才知酒浓。’许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就草率定论,我们说话也好,处事也罢,总得有个原则问题,不能乱来,否则就容易变成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给看扁了。”

    “常教主是说我们以偏概全冤枉好人了?”

    “杜妩芳是不是好人只有真正了解她的人才知道,而她又是不是坏人,‘坏人’二字又当如何下定义呢?是不是说一个人挡在路中央不让我过去就是坏人,或者说有一个人将我吃的饭抢走了就是坏人呢?”

    “这种人当然是坏人了。”

    “是吗?如果这个挡在路中央不让我过去的人是为了阻止我进村杀人劫货呢?或者说那个将我吃的饭抢走的人是要把饭送给一些急需粮食解救的人呢?如果单从个人行为来看,这个人确实触犯了我的权益,我对他有所不满甚至仇恨也可以理解,但从他的出发点和动机来看,他无疑是个值得称道的好人。”

    “常教主是说当我们不明确杜妩芳做事动机之前最好不要妄下结论,否则会错怪好人,是吗?”

    “是的。”

    “然而那一桩桩血案是铁的事实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说耳听为虚不可信的话,那么眼见为实还值得质疑吗?”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深信不疑,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有些时候也有例外。比如秀才遇上兵的故事。秀才原本只是文弱书生,整天研五经训六世,张口之乎者也,闭口默念诗经,一心只求功名,不惹门外之事。有一天他运气不佳,外出散步之时偏偏遇上一个从战场上逃命回来的逃兵,于是秀才便与逃兵理论,说他不在前线奋战杀敌,却为保小命弃城不顾逃之夭夭。逃兵害怕秀才揭发自己,便打算杀了秀才,以绝后患。试问,这秀才该杀不该杀?”

    “秀才本无过,无意搬是非。烽火戏诸侯,为时已晚矣!”

    “说得好!逃兵杀秀才,是秀才闯祸在先,逃兵自保在后;而逃兵一旦将秀才杀掉,他必然会被乡邻发现,最终也难逃法网。但是如若秀才与逃兵对抗起来,一不小心反过来将逃兵杀死了,这杀人的一幕又恰巧被路过的你看见了,你是不是就以此认定秀才故意杀人了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