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笔墨简洁c洗炼,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
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便写下了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
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
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
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
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慎”字意味深长,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
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
“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
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
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
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c英勇沉着的印象。
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杜甫创作的“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首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
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
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